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新聞交流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2007年11月06日 10: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1月1日,中國記協在北京舉行座談會,紀念兩岸新聞交流20年。耄耋老人、媒體新兵,新老記者聚集一堂,共同回憶20年來兩岸新聞交流的往事…… 

  當天的座談會上,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表示,兩岸新聞交流20年的成果,受到兩岸同胞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對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促進兩岸其他領域的交流往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産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新聞交流單向變雙向

  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衝破臺灣當局的禁令,繞道日本到大陸採訪,成為海峽兩岸隔絕38年後,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當年在首都機場,接待單位負責人的一句“我們已經等了你們38年了”,讓所有在場的人感慨萬千。他們的到來,比臺灣當局宣佈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旅遊的時間,整整早了將近兩個月,也被臺灣媒體稱之為新聞界的“破冰之旅”。

  1987年11月1日,中國記協負責人發表談話,宣佈受國務院辦公廳委託,中國記協負責受理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事宜,歡迎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交流,兩岸新聞交流從此啟動。1991年8月,新華社記者范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因“閩獅漁事件”赴臺採訪善後處理情況,成為1949年以後42年來首次赴臺採訪的大陸記者。

  如果説以上事件還是個案的話,那麼1992年9月,應臺灣海基會的邀請,18名大陸記者首次組團赴臺採訪,正式開啟了兩岸新聞界雙向交流的大門。

  座談會當天,當年參加首次組團赴臺採訪的18位記者來了8位。第一個赴臺採訪的原新華社記者、現任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的范麗青也應邀與會。出席座談會的還有曾經率團赴臺採訪過的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謝宏、人民日報秘書長張德修、人民日報國內政治部主任曹煥榮以及中新社副總編輯章新新……會場周圍展板上擺放著20年來兩岸新聞界交流的歷史圖片,原來的年輕記者,如今已是髮絲染霜,現場的年輕記者對往事如聽故事般聚精會神,還時不時打聽“那位老者是誰啊?哪個單位的?”

  新聞交流是兩岸之橋

  中國記協常務副主席翟惠生説,從1997年起,中國記協每年組織大陸記者赴臺參訪;從200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兩岸新聞研討會。從2004年起,每年在兩岸舉辦大學生新聞營活動。他表示,這些活動不僅是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深化合作的基礎,更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曾多次赴臺並駐點採訪、幾乎將臺灣走透透的本報臺港澳僑部主任鄭固固在座談會上説,20年的新聞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民眾增加彼此了解、密切相互間感情的重要橋梁,對促進兩岸關係的向前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説,20年來,兩岸新聞交流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成為兩岸關係進展的一部分。兩岸新聞界互訪頻繁,各種形式的新聞研討會和新聞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與合作也從無到有,逐漸深入,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岸媒體間的合作也越加密切。尤其是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不僅使兩岸媒體人增進了解,加深了友誼,還形成了密切的工作關係。  

  鄭固固認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下,兩岸新聞交流理應扮演更積極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兩岸新聞交流仍不夠順暢,臺灣方面仍有許多不合理的限制和障礙。他希望臺灣有關當局能夠尊重新聞採訪報道工作,順應兩岸關係發展潮流,採取積極務實的做法,早日消除不合理限制,使兩岸新聞交流健康發展。

  已經78歲高齡的原人民日報海外版臺港澳僑部主任翟象乾告訴記者,15年前他帶團參訪寶島臺灣的情景,至今想起仍歷歷在目,讓人難忘,他至今仍保存著當年在臺灣採訪時的錄影帶。他説,當年時任海基會交流處處長的張全生先生,15年來一直與他保持聯絡,從未中斷。後來張全生離開了海基會,與王建煊先生一起為兩岸交流努力。翟象乾已退休多年,現在每天都要上網,了解國際國內大事,有關臺灣的新聞仍是他最關心的。

  歷經波折從未止步

  20年來,兩岸新聞交流歷經波折,但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1994年,大陸方面同意臺灣媒體不間斷地派記者來大陸採訪(即駐點採訪),相反,大陸記者卻不能享受這種待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11月,迫於兩岸新聞界的強大輿論壓力,臺灣當局終於宣佈開放大陸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4家媒體記者赴臺駐點採訪。2001年2月起,大陸記者開始赴臺駐點採訪。

  2005年4月,臺灣當局以莫須有的理由停止了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記者赴臺駐點採訪,至今未予恢復。而同年9月,大陸方面將臺灣記者來大陸駐點採訪的期限由1個月延長至3個月,且地點不限。

  對此,經濟日報高級編輯趙茲不無感慨地説,距其首次赴臺已經15年過去了,至今仍未看到兩岸新聞交流理應出現的更大突破,種種兩岸新聞界的共同希冀,還在被島內各種人為的限制所束縛。

  長期從事兩岸新聞研究的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閔大洪表示,20年來,兩岸的新聞交流從單向變為雙向,從非正式變為正式,雙方的交流活動呈現多種形式,兩岸幾乎所有的大眾傳媒、新聞團體、新聞教育與科研機構都有過互訪。

  截至今年5月,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的人數累計已突破1.4萬人次,而大陸記者赴臺採訪的人數只有700多人次。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大,前來採訪的臺灣媒體就達13家共50余人。國臺辦負責人曾明確表示,繼續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兩岸新聞交流。實際上,對於兩岸新聞交流,大陸方面從來沒有強調或實行“對等”原則,實施的恰恰是“特殊優惠”政策,顯示了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大陸方面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的誠意。

  雖然兩岸新聞交流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兩岸新聞交流的發展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兩岸新聞交流必將繼續向前推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11-06 第03版 記者 王連偉 )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