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北京倡議兩岸和平協議展示全新棋局

2007年10月17日 16:08: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社論指出,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首度寫入“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在語言風格上完成從“終局論述”到“過渡論述”的改變,相當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對兩岸思維風格的改變,展示了架構兩岸互動模式的全新棋局。

  社論表示,面對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七大,臺灣最關注的還是兩岸關係部分,特別是此刻臺灣“入聯公投”吵得震天價響,原本可能緩和兩岸關係的奧運聖火登臺又破局,因而北京會在十七大中怎麼論述兩岸關係,自然令人矚目。

  結果在胡錦濤的政治報告中,有關兩岸關係的部分不僅只字未提“入聯公投”,也未出現任何要啟動《反分裂國家法》使用“非和平手段”的條文,文字表述除了重申以往的政策方針外,主要就是呼籲臺灣的執政黨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架構。如果要説這份政治報告在對臺政策上有何新意,應該就是中共首度將這段文字寫進了黨的正式文件中,這也等於是將中共未來五至十年的對臺政策的框架,正式定了調。

  社論説,對北京而言,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做為未來兩岸關係的指導框架,包含了諸多不應輕忽的意涵。先就文字修辭部分論,中共領導人過去對兩岸關係的提法,一直維持在“和平統一”、“和平談判”等類似終局狀態的語言風格,而“簽署和平協議”則是首度在語言風格上,改以過程與程式的形式加以論述,這種從“終局論述”到“過渡論述”的改變,相當程度上透露了北京對兩岸思維風格的改變。這種改變同時也表現在另一個層面,即此一倡議不僅積極響應了民進黨所提過的“兩岸簽署穩定互動架構説帖”,也參考了連宋在北京參訪期間所發表的幾個公報內容,也等於説,這個倡議是有在尋求兩岸在這個課題上的最大公約數。

  社論認為,北京提出這個倡議的戰略思考很清楚,一方面它不再隨臺灣內部選舉議題的操作起舞,而是“以靜制動”,揭示出一個更大的框架。對北京而言,“一個中國”的大前提已先定在那,《反分裂國家法》只須隱身幕後,在這個前提下藉由“簽署和平協議”的倡議,可以充分宣示北京對兩岸的基本立場是要和解的、要對話的,但也絕不是沒有底線的。

  社論寫道,在面對臺灣不斷升高“入聯公投”的強度下,北京不但沒有説出任何重話,反而擺出追求和平的姿態,並提出尋求對話的架構,在國際社會上所塑造的是正面形象,美國華府第一時間給予正面肯定即是顯例。換言之,這將在國際社會間營造一種意象:在兩岸製造麻煩的是臺灣,而在兩岸追求和解對話的是大陸。如果能再在兩岸問題上搶得“和平締造者”的國際印象,試問又何懼臺灣升高“入聯公投”的攻勢呢?

  不過社論也指出,儘管北京只字未提“入聯公投”,也將簽署和平協議載入文件,對臺灣表達了某種善意,但臺灣執政當局對“簽署和平協議”的反應相當冷淡,陳水扁甚至直指其為“投降協議”。這個反應不難理解,在民進黨此刻全面啟動“入聯公投”之際,根本沒有任何氛圍足以去響應“簽署和平協議”的任何內容。

  社論強調,民進黨“入聯公投”鬧得再大,意也只在贏得明年初的兩項選舉,彷彿是在下一盤攻勢淩厲的象棋,意只在吃掉將帥棋子而已;而北京則意在架構全新的兩岸互動模式,下的彷彿是全方位佈局的圍棋,落子或許緩慢,但圍局則正在形成。看得出來,當下對議題操作的模式,其實是展示了兩套不同的棋局,目前也許各行其是,但也有待拉開時間與空間的視野來看。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