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國時報:奧運商機難得 當局應務實看待

2007年10月09日 09:25: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載署名評論文章説,“行政院”下令要“交通部”掌握二○○八奧運商機,研議推出吸引參觀北京奧運之外國觀光客順道來臺觀光,真的感慨良多。的確臺灣若真想要從這場全球盛事中掌握商機,早在北京拿到主辦奧運門票那一刻就該思考佈局了。

 

儘管主辦地點在北京,但是以臺灣地理位置的優勢,面對此一難得的機會,理應準備好搭此順風車,以最佳的旅遊包裝來吸引前往北京參加奧運盛會的各國觀光人潮,順道來臺灣一遊,讓已現蕭條的臺灣觀光産業,可以有些許的生機,這不是一向標榜愛臺灣的執政黨應有的作為嗎?張俊雄“院長”上次擔任“行政院長”時曾提出“挑戰二○○八——臺灣發展重點計劃”並將“觀光客倍增計劃”列入十大重點投資計劃之一,計劃在六年內讓來臺觀光客倍增至二百萬人次,來臺旅遊突破五百萬人次,如今似乎船過水無痕。本來無煙囪的工業是臺灣未來發展的重點産業,唯目前焦點卻全擺在博奕産業的設立,而忽略現有人才、法規、資訊及基礎設施等的完備性不足。事實上,看看近年來臺灣多處觀光旅遊地區每遇大雨對外聯絡道路即柔腸寸斷,而遊覽車管理未落實安全性問題依舊,讓人膽戰心驚,旅遊購物糾紛亦實有所聞,這樣的觀光品質如何吸引外國觀光客?

 

當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臺灣領導階層卻還一廂情願的認為中國很快就會崩解。反觀,中國現今領導階層在對外宣傳與對臺政策的手法上卻變得相當的靈活,該軟的地方更軟(部分農漁産品零關稅);該硬的地方更硬(如《反分裂法》的推出)。臺灣領導者卻只能透過電視媒體痛斥中國的蠻橫,希望兩千三百萬人民能與執政當局同仇敵慨,反給人莽撞、躁進的觀感。

 

文章認為,臺灣必須善用智慧以談判代替對抗,既然中國對臺灣農民釋出善意,當局正可透過民間團體要求中國在奧運期間採用來自臺灣的水果,並於觀光景點或運動場附近設立“寶島珍果商區”,讓觀光客可以接觸到臺灣精緻的水果,所收到的效果將遠勝於當局每年編列預算辦理農産品國際促銷的活動。

 

轉個彎換個角度世界將變的大不同,從臺灣地圖的立與臥,民進黨人士都能獲得不同的啟示,對於政治以外的議題不妨也發揮同樣的想像力!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