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合報:臺股離“已開發市場”還有多遠

2007年09月25日 10:35: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説,期待臺股升等的投資人,今年又失望了。英國富時指數編制公司(FTSE)最近宣佈,臺灣在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的等級,維持去年的“先進新興市場”,仍留在“已開發市場”的觀察名單裏。這已是臺股連續第三年升等叩關失敗,也代表臺灣資本市場的改革停步;三年了,臺股還有幾個三年可以等?

 

富時集團是英國最大的指數編纂機構,主導全球約二點五兆美元投資資金的資産配置,與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齊名。兩大集團對各個股市的評價,對全球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決策具關鍵影響力。因此,爭取富時及MSCI的認同也成為各大股市的努力目標之一,自一九九○年底開放外人投資股市的臺灣亦不例外。目前,臺灣在兩大集團的評價都是次於已開發市場的新興市場,代表臺股對外國投資人而言,還不夠有效率且具穩定性。

 

那麼,臺灣資本市場到底是那裏讓外國投資人不滿意?根據富時集團的評析,臺灣在自由外匯市場、允許借券、資産自由移轉、允許放空證券及開放場外交易等五項市場機制上,尚未達如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市場”應有的標準,是臺股無法升等的主因。與去年相比,臺股尚待提升的項目由六項減為五項,似有所進步;但究其實質,這些未見改善的機制多起自當局偏多、怕事、管制的心態,以致對借券放空、資金匯出匯入、例外交易多所顧忌。只要當局心態一日不改,同樣的管制就會一再上演,於是改革成了空包彈,臺股升等路迢迢。

 

社論指出,比較富時今年度最新的分級結果,還會看到臺股“不進則退”的一面。臺灣與南韓自二○○四年同時列入“已開發市場”的觀察名單,一年後希臘入榜,接著是以色列,但四個被評為具升等潛力的市場,只有以色列升級到“已開發市場”,較早入榜的臺、韓、希反而繼續留校察看,説明瞭事在人為。同期間,波蘭、匈牙利在去年列入“先進新興市場”的觀察名單,今年也獲升等,已跟臺灣同一等級;富時集團並明言,波蘭很快就能升至“已開發市場”之列。國際競爭激烈,當各個市場都在進步時,臺灣原地踏步代表的是退步,當局豈能輕忽。

 

況且,富時集團的資本市場分級,不只是關乎吸引多少國際投資資金到臺灣股市而已。升等通常能得到更多資金的青睞,但其意義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那些來自穿梭各大市場的國際投資人的建言,當局應視為推動市場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外部動力,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力求精進,使臺股成為友善、有效率且具發展能量的交易平臺,既能匯聚資金,更能匯聚企業,形成良性迴圈,進而促成整體經濟成長。

 

可是,我們沒有看到當局這樣的正向思考與自省,不只“中央銀行”總有官員自認外匯管理無可挑剔,還會聽到“寧為雞首,毋為牛後”的自我安慰之言。即使“金管會”回應富時的對策,也多是老調重彈,還有不少是在一些放寬比率上打轉,既未見推動實質改革的全盤性思考,更未見痛定思痛的改革決心。更何況,臺灣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還有兩岸關係的政治性障礙存在;但凡涉及香港、中國大陸者,都得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下俯首。臺灣豈真有如此蹉跎的本錢?

 

社論認為,與國際各大市場比較,臺股頗具特色,例如相對較高的週轉率,凸顯了這個市場的活潑性;臺灣又擁有眾多優質企業,上市企業平均每股盈餘達二元,也是相對較高的投資報酬率。但其本益比相對偏低,顯示投資人對前景存有疑慮,富時的評價也反映了這一點。其間原因需要當局認真關注,痛下決心進行改革,才能讓臺股的魅力散發出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