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美國豬肉假瘦 臺灣金控真肥

2007年08月24日 09:19: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社論指出,上星期島內有兩則重大新聞,看似天南地北,實則曲徑通幽,都顯示出執政黨的治理能力。其一是“行政院”宣佈要將臺銀、土銀、中國輸出入銀行合併,成立一家超大的金控公司,名之為“臺灣金控”;其二是“衛生署”宣示要將豬肉使用瘦肉精解禁,後來卻數度轉變,忽而傳出“內禁外不禁”之説、忽而又宣佈暫緩解禁。這兩件事都凸顯出決策上的糊塗。

  瘦肉精是化學藥品,能夠使豬的瘦肉多、肥肉少,賣相較佳。吃了這種藥,豬並不會因為運動量增加而多長肌肉,卻是在生理結構上刺激瘦肉的生長。簡言之,豬吃瘦肉精所長的瘦肉是“假”瘦肉、是中看不中吃的瘦肉;更何況,人吃瘦肉精過多會有若干健康後遺症。以美國職棒新聞做比喻,豬吃瘦肉精就像是若干大聯盟選手服用類固醇禁藥一樣,也許短時間猛長肌肉、全壘打表現甚佳,但長期而言則有害身體。正因為如此,全世界一百六十個國家都禁止使用瘦肉精。臺灣屈從美澳壓力,竟然要將已然進步的規範放寬。這種為了假瘦肉而真傷害臺灣人民的做法,真是荒謬到不可思議。

  社論直言,籌劃合併三家公有銀行,設立超大級的臺灣金控,則是另外一種務虛政策。熟悉企業並購ABC業務的人士都知道,企業合併唯一的考量就是綜效;必須要找到兩家或多家公司合併的效益,才有整並的必要。以臺灣金控案為例,臺銀、土銀、輸銀三家銀行有若干業務重疊、分行落點重疊、人員重疊、建制重疊,若是合併之後能夠整並業務、裁撤分行、解聘人員、精簡建制,那就是節約成本的綜效。如所週知,這三家銀行的員工都是準公務人員,一個人員也裁撤不了,因此建制、經理、分行的重組殆無可能。此外,若是公司內部工會在整並後合而為更大的結盟,也將更不利於效率提升,因此節約成本的綜效幾乎全無可能。這不是我們危言聳聽,外商銀行也多持類似看法。

  再以拓展業務而言,臺銀、土銀、輸銀合併也是難有期待。基本上企業業務的拓展與績效必須有誘因做後盾,唯有各階經理人的報酬與公司營運利潤正相關,才能促使經理人在業務推動上賣命投入、力創佳績;這是公司治理的常識,也是企業管理的鐵律。但是官營的臺灣金控在公務監督系統的嵌制下,根本也不可能産生業務拓展的正面綜效。因此,臺灣金控雖然資産額達五兆多新台幣,就金額而言可以排名上升,就實質而言卻是名實不符的虛胖,肥大臃腫而缺少行動力,與美國“瘦豬”相似,也是中看不中用的貨色。

  社論認為,開放使用瘦肉精明知對健康不好,“行政院”卻執意開放,顯然是屈從外國的壓力。但是合併金控明知無益綜效,當局也執意整並,其背後的心態為何,那就值得探討了。依據媒體報導,成立臺灣金控公司似乎有雙重目的,一是要以一家肥大資産門面的金控公司,冠以“臺灣”之名,在國際露臉,二是要為二次金改強做姿態,無論如何要貫徹陳水扁先前的宣示。對於這樣的務虛思考,我們真不知道該説什麼。如果臺灣金控因為種種制度限制而績效不彰,一張肥大臃腫的資産面孔搬到國際舞臺亮相,有尊嚴嗎?有一家資産肥大卻賺錢有限的銀行,對臺灣是加分嗎?

  坦白説,二次金改中的銀行合併,必須要有清廉政治環境、能幹財經首長的配合,依據市場競爭的法則去審慎的推動。如今,卻是在未見綜效、不敢裁員、不願上市、財經體系弊案叢生的情況下,莫名其妙的胡亂合併,這算是什麼樣的窩囊政策? 
  
  社論最後表示,在張俊雄接“行政院長”、邱義仁接“副院長”之後,外界就預測,這會是一個完全服從阿扁意志的選舉“內閣”。果不其然,最近定期推出許多燒鈔票政策,希望把房市炒熱、把股市拉抬,而成立臺灣金控正是最近“行政院”自以為利多的一件。這些所謂利多政策就像是瘦肉精一樣,頂多只能虛張短期賣相,長期而言對臺灣經濟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像這樣以“一週一利空”的錯誤政策來自戕臺灣經濟體質,宛如一種另類的“臺灣奇跡”。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