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美媒:美北卡中醫針灸遇“幹針” 華人力保針灸聲譽

2017年07月10日 14:07:00  來源:中國僑網
字號:    

  據美國《僑報》報道,對於生活在美國北卡羅利地區的絕大部分華人,平時生活中聽説、接觸不多的中醫,其實在身邊觸手可及——馳騁在有美東矽谷之譽的北卡三角園區,隨意停車打開谷歌地圖搜索“acupuncture(針灸)”,立馬跳出來一顆顆“紅豆”,方圓10英里內的門店少則上十、多則二三十家。

  連日裏,記者訪問數位華人醫師,從言談舉止中,熱騰騰感受到中華文化頤養的謙恭、真誠。他們很享受從事的職業,堅信針灸“純天然”療法的發展前景,但另一方面, 也為眼下危及聲譽甚至生存的“隱患”憂心——傳統針灸與“幹針”物療之間針鋒相對的鬥爭持續了6年,告與反告的官司打了快兩年至今僵持未決。

  近日,在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UNC)家庭醫學中心門診部,陳武年正在接診家住附近的一位93歲的老太太。“老人渾身乏力,腰痛。她的女兒相信中醫,帶她找到這裡來。”來自湖北武漢的陳醫生説,“每扎一次針,她就像返老還童一樣特別精神。老太太很高興, 從上個月開始,每週一次的療程已預訂到了6月份。”

  病人絕大多數是“老外”

  大型醫院裏開設針灸專科門診,15年前在美國還是鳳毛麟角,是UNC家庭醫學中心一位喜歡針灸、賞識陳武年的教授,力主、促成了這一創舉。15年來,讓這位湖北中醫學院83屆畢業生欣慰的是,醫院內外知道針灸的人越來越多了,除了給急痛病人開“綠色通道”外,普通病患預約他看病需等上一兩個星期。

  “找我的病人中,華人不到5%,和在本地所佔人口比例相當。”陳醫生説。為什麼華人對本民族的“寶貝”沒有顯示出特別的“偏愛”? 他認為,本地華人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有較強疾病預防意識,本身患病率就比其他族裔低,加之新移民在國內看過中醫、做過針灸的也是少數,仍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

  與陳武年的情形不同,上世紀90年代初從陜西中醫研究院移民北卡的李臻大夫,在鄰近羅利的小鎮Apex開了一家診所。記者如約登門拜訪時,這位75歲的老先生正在研讀一本書《臍針》:“老祖宗説過臍帶周圍是不能下針的,上週到紐約參加這個專題會,就想學學這個創新的針法……”

  1994年,北卡成立針灸證監會允許針灸師持證上崗,“我很幸運,拿的是第一批執照,編號30,開始是在別的地方打工、開診所,15年前貸款買了這套房子,就把這當根據地了。”李老説,“我的病人許多都是‘熟客’,有的認識十幾年了,過一段時間不舒服就來治療一回,其中華人只有1/5左右。”據他了解,不僅病人絕大多數是“老外”,針灸師也是“美國人”居多。北卡到目前執照發到了600多號,實際從業者400多人,他估計,華人至多不過50人,人數上不佔優勢, 但理念和技術一定不能南淮北枳。

  《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羅斯頓(James Reston)1971年在北京與針灸“親密接觸”後,用一篇報道掀起美國針灸熱,但美國人對中醫的了解一般也限于針灸。李臻説,就他所知,目前羅利地區開中醫診所兼賣中草藥的可能就剩他一家了。“這些藥用時少,放起來佔地方,過去有幾個做開藥店的都把剩下的放到我這裡來了。”他帶記者參觀了一個展示櫃和一個小倉庫,“我這裡存放的中草藥有400多種,中成藥200多種,大部分是從加州大藥材公司買來的。”他介紹,美國人不會煎藥也受不了藥水的苦味,最近幾年草藥價格還翻了倍地漲,推廣更困難了,但他還在堅守,“希望有人以後接手把這個店開下去”。

  在北卡三角地區,李臻醫生的診所仍保留傳統的中草藥。

  僅有醫術不夠,還要會做生意

  有條件時自立門戶,不想太累就跟著別人打工,小孩不到半歲的新媽媽夏延明,生孩子前關掉了與別人合夥的診所,現在在羅利周邊小鎮Holly Springs一家美國人開的診所打工。

  上海中醫科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科班出生的她,在這個開了18年的診所,接觸到一個特殊的病人群體——住在附近的美國老兵。軍人在惡劣戰爭環境下留下的關節疼痛、精神抑鬱等頑疾,如果針灸治療能起到實效,其費用政府可以報銷。今年68歲的針灸師女老闆獨具慧眼鎖定這塊資源,雇請夏延明做針灸,還有一個按摩師、兩個前臺服務員,居然把生意做得經久不衰。

  醫療保險不覆蓋或不完全覆蓋針灸,是針灸師收入遠不能與西醫醫生相比的主要原因。李臻大夫説,有些在國內學中醫的,來到北卡試了試,最後還是轉行學電腦、統計去了。即使在大型醫院開設專科,陳武年醫生介紹,因為美國退休醫保沒有覆蓋中醫,他的病人有一半是用現金結算的。

  對於私人診所而言,夏延明告訴記者,就是保險覆蓋了,跟保險公司打交道的過程實在太繁瑣,最後不知道錢拿不拿得到,還不如維持現狀收多少算多少。

  將美國醫保政策吃透用足的華人醫生也有。

  李曉東,在北京學的是西醫, 移民加州開始涉足中醫,1998年搬到北卡美麗的海濱小鎮New Bern,開設第一家針灸診所的她,同時投資幾家西醫診所,讓她成為不可多得的管理高手。

  她説,從2006年開始,聯邦保險實際上覆蓋了部分針灸專案; 經過北卡針灸中醫學會不斷呼籲和交涉,州政府也從去年開始也將個別針灸項目納入報銷試點。她曾雇用4個人來專門跟保險公司打交道,將能夠爭取到的權益基本都爭取到了。“醫院只教你如何當醫生,沒有教你如何做生意,我們華人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她説,如果大家加強交流、合作用好保險政策,既為就醫者減輕和經濟負擔,也讓診所受益,何樂而不為?

  “幹針”是不是針灸?

  記者走訪的每一位華人中醫,都不約而同談到他們正與“幹針”打得難解難分的官司。

  英語流利、熱心公益的李曉東,是北卡針灸證監會委員會9名成員之一,任秘書長,也是發起和推動針灸與“幹針”鬥爭的核心人物。

  “北卡針灸證監會是北卡州政府設立的非盈利性機構,代表和維護消費者利益。”她介紹,證監會狀告“幹針”(Dry Needling)危害消費者健康和針灸聲譽的案件,2015年在夏洛特地方法院開庭,經過數次審理,去年12月最後一次庭審到現在都5個月了,判決結果至今遲遲沒有公佈。

  “幹針”是由北卡物理診療委員會監管發證的治療手法,只要求從業者經過20多個小時培訓就持證上崗。物療委員會認為,這種療法不需要掌握傳統針灸理論,是有別於針灸的西方針刺療法。

  可幹針演變到現在,針灸器具替代注射針頭,治療原理和手法與針灸無異。

  李曉東介紹,針灸證監會規定,針灸執業者必須經過3000多個小時的培訓、上百小時由老師指導的實習,才可獲得參加考試資格。可“幹針”因為從業門檻低,從2010年開始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到200多家。“我們已經聽到‘幹針’導致病人肺穿孔的投訴了,如果不遏制這種趨勢、改變魚目混珠的管理現狀,聽任更多幹針技師進入臨床, 必將給更多病人造成傷害。”

  “針”鋒相對 纏鬥無解

  針灸證監會向地方法院狀告北卡物療委員會後,7名“幹針”從業者隨即向州高級法院狀告北卡針灸監管會亂作為,用公權打壓“幹針”、導致不公平市場競爭。該案也在羅利數次開庭,目前尚未結案。

  正在針灸與“幹針”鬥爭僵持不下時,李曉東也傳遞一個接一個好消息:新澤西州總檢察長裁定最近物療機構不能開設“幹針”專案, 依據是當初立法界定物理療法的範圍是不能“穿刺皮膚”;5月19日, 俄勒崗州總檢察官在回答物療委員會有關“幹針”是否屬於物療行醫範疇時,他乾脆利落地回答:不!

  “維護針灸的聲譽、讓中醫在海外發揚光大,是華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李曉東籲請華人社區關注中醫針灸的命運,為打贏陷入僵局的兩起官司出謀劃策。(毛萇子)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