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錢也許正從“毛了”轉向值錢了

2017年07月07日 08:5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大多數人一直都認為錢“變毛了”,錢不值錢了。基於這種根深蒂固的慣性,部分人很少選擇銀行儲蓄,而是儘量選擇地産、信託等相對高收益的資産,謹防錢“縮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全球央行重新回歸常態化軌道,我們可能迎來一個錢越來越值錢的時期,而且將保持現金類資産的重要性,持續上升!

錢也許正從“毛了”轉向值錢了

  錢變得值錢了,當我今年反覆寫下和強調這句話的時候,相信背後會有哄堂大笑。這並不奇怪,在2008年,我寫了篇《多少錢才夠中國人養老》的文章時,哄笑更多。因為那篇文章的結論是,也許到約2030年,一個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中國人,需要積攢一二百萬元才夠養老,而京滬一線城市則可能需要約500萬元。誰知道呢?説不定一千萬元也未必夠,這取決於中國央行發鈔的意願和速度。這個10年前的小文,最終演化成“某教授稱千萬養老也不夠”的哄笑式傳説,至今回顧,諸君還以為那僅僅是個笑話嗎?

  在2008年,之所以寫“多少錢才夠一個人養老”的命題,初衷並不是為他人焦慮,而是在謀劃一下自己還需要辛苦勞作多少年,才能在2030年安然退休,過一個還算體面的晚年。我們用職工工資和總儲蓄的倍數、基本物價和服務的漲幅、國民預期壽命的延長和養老支出等多種角度進行了粗略的估算,大體認為,以實際購買力看,1987年的1萬元,大致相當於2007年的30萬元-255萬元,最有可能是相當於35萬元-50萬元。反過來説,如果你1987年是個萬元戶,如果執著地選擇堅持20年的銀行儲蓄,那麼到2007年,因為錢變毛了,你當年的財富至少90%以上已人間蒸發。隨後,我們假定退休之後人們可能還需要生存25-30年,根據相對保守的發鈔速度和溫和的物價漲幅,那麼在約2030年退休的三四線城市的職工,屆時可能需要積攢一二百萬元,而大城市則更多。這個讓我自己也吃驚的結論,支撐我努力工作至今,以便在燦爛的春光裏,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離我寫這個小文已有近10年了,我相信三四線城市年齡在45歲上下的人,可能並不會以為再過10來年,哪怕有百萬存款養老就多富足。那麼在過去20年的中國又發生了什麼?是在工業化和市場化之外,又增加了城市化進程。這“三化”吸納了央行發行的大量貨幣,這種疾風驟雨般的工業化進程是一個奇跡,中國製造業在品質和體量上的提升是驚人的。目前中國製造業體量比美國、日本和德國加起來還大,競爭力不斷迫近。製造業投資帶來了對貨幣的巨大需求,使得工業設施鱗次櫛比地矗立。

  市場化進程也同樣巨大,當年爭論“傻子瓜子”和當下爭論曹德旺美國建廠基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話題。和我們切身生活相關的市場化,或許是養老、醫療、住房、教育改革,本來的國家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職工花錢購買政府公共服務,這也需要大量的貨幣投入。城市化則最為顯著,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人口不斷向城市和城鎮遷徙集中,繁華的大都市不斷涌現。人們很難想像,在1998年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商品房市場,也很難想像其實到2004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金額還僅在1萬億元。而當下中國商品房存量的市值,可能至少在150萬億元-180萬億元。

“三化”帶來的歷史變遷

  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這“三化”給中國國民手中的貨幣帶來了怎樣深刻的歷史變遷?

  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説,奢靡地消費工業製品是最不理智的。1998年的一輛桑塔納,大約相當於北京四環周邊的一套兩居室;而當下這個兩居室大約可以組建一個特斯拉車隊了。同樣的,人們在過去10年的貧富差異,可能主要不是工資收入差異造成的,而幾乎就是買煤買房造成的。1987年,中國的廣義貨幣僅僅6500億元,當時M2每年新增約1500億元;到了1997年M2也就9萬億元,每年新增1.5萬億元;到2007年M2達到了40萬億元,每年新增接近10萬億元。到2016年底,M2已躍升為160萬億元。大量的貨幣,以工業、基礎設施、社保體系、房地産等形態窖藏起來。

  從改革開放一直到2016年的幾乎40年,錢加速變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幸運的是,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納了如此超額的貨幣投放,或者説,“三化”也恰好疊加了中國快速貨幣化的進程,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錢多,自然就追求不斷膨脹的資産價格,房地産很好地充當了窖藏財富、拉大城鄉間、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貧富差距的載體。但是,40年“錢毛”的歷史,可能已經在迅速退潮之中。

轉捩點的到來

  在2017年初,我曾經寫過一篇《最富有的一代中國人正在遠去》的文章,表達了對貨幣化進程出現轉折的判斷。但大多數人卻似乎只是看到我對中國巨富階層的批評,卻忽視了一個基本的判斷,快速發鈔和快速財富積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階層在內的中國人,需要關注到這個拐點,這個錢有可能逐漸變得值錢的戲劇性轉捩點的降臨。

  如果我們觀察收入和房價兩個指標,大致可以確信,以往那種顯性外推式的思維無法成立。以城鎮職工的薪酬收入觀察:1987年,大多數人月薪在60元-100元之間,而2007年升至1500元-2500元,當下則到了5000元-10000元,不同城市和行業之間存在落差。2007年之前的20年薪酬漲了約20倍,之後10年漲了約4倍。如果2030年之前薪酬漲幅不變,則意味著屆時普遍月薪酬在2.5萬-5萬元之間,這已有相當大的難度,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增長無法匹配。同樣的,在過去10年,70個大中城市觀察,中國房價可能上漲了3-5倍,目前約每平米8000元,京滬等城市則可能在4萬元-8萬元;你很難相信過去10年的房價漲幅能在未來延續,否則全國普遍房價就可能高於每平米3萬元,而京滬則可能更高。除非你非常富有想像力,除非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問題,否則未來10年中國經濟5%-7%的增長平臺,決定了GDP大約翻番,不足以支撐收入和房價翻4倍。那種每年10%的高速增長期已離我們遠去。

  不僅如此,發鈔和稅收也會劇變。如果我們足夠細心,不難發現,當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趨勢是加息和縮表,中國央行也如此,中國發鈔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該統計指標以來的最緩慢增速,信貸增速則比改革開放以來最緩慢的1982年還要慢。儘管中國央行的資産負債表還沒有收縮,但部分金融機構已在遭受縮表的折磨。搭配6%的經濟增長和2%以內的物價上漲,中國離貨幣供應全面回落至個位數增長的時代並不遙遠。

  而且,中國居民沒有意識到稅制的繞不過去的變遷,即如果要為中國企業減負,就幾乎一定要對中國家庭增稅。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中國家庭部門的稅負實際上是很輕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萬稅之國的西方國家大相徑庭。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消費驅動,個人所得稅、遺産稅、房地産稅等等,聚焦于家庭稅負的各種改革,是或遲或早必然發生的事情,居民儲蓄率的下行是難免的。

  或者説,我們有可能已經處於這個拐點,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們必將面臨錢少、稅重、房價趨穩,掙錢不易存錢不易、用錢掙錢更不易的狀況。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思維慣性,將來錢可能不是快速“變毛”,而似乎變得很值錢。

  看看當下60歲以上的中國人吧,他們經歷了不少苦難,時代變遷帶來的節儉和儲蓄使他們充滿了晚年的幸福感。看看當下的日本吧,節衣縮食的年輕人在責怪他們大手大腳花錢的父母,而50多歲的日本人正是在經濟高增長時期,形成了掙錢容身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對比之下,中國的85後有可能會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腳”一代,而中國2010年以後出生的一代,則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異的節儉一代。EASY MONEY的時代,已行將結束。(作者:鐘偉,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編輯:熊麗君)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