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6月6日電 卡達斷交風波對中東影響幾何
新華社記者
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和葉門等中東國家5日宣佈與卡達斷交,指責卡達支援恐怖主義活動並破壞地區安全局勢。卡達外交部發表聲明稱沙特等國的斷交決定“毫無緣由”。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斷交風波顯示,在遜尼派大國沙特與什葉派大國伊朗持續角力的背景下,中東各國正面臨日益增大的“選邊站”壓力,海灣及阿拉伯國家內部團結再遭重創。卡達在斷交壓力下將如何抉擇引人關注。
壁壘恐日趨分明
媒體普遍認為,直接引發此次“斷交潮”的導火索,是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上月下旬一次有關應與伊朗緩和關係的講話。儘管卡達政府稱講話內容是入侵卡達國家媒體網站的駭客所偽造的,但沙特等國仍反應強烈。
分析人士指出,卡達遭連環斷交,顯示海灣乃至中東地區國家將越來越難以超脫于沙特與伊朗間的對立,兩大陣營間的壁壘恐將日趨分明。
卡達近年的外交政策在中東地區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其支援穆斯林兄弟會和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等組織的立場與沙特、埃及等地區大國存在較大分歧;其與伊朗一直保持良好關係的做法也令一直視伊朗為敵的沙特頗感不快。2014年,沙特、阿聯酋和巴林曾宣佈召回各自駐卡達大使,導致海灣局勢一度緊張。
另一方面,在敘利亞問題上,卡達支援推翻巴沙爾 阿薩德政權,與沙特等國立場一致。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訪問沙特時,卡達領導人也作為沙特的座上賓出席了相關活動。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在此次中東之行中試圖通過拉攏沙特等遜尼派國家對抗伊朗,這一激化沙特與伊朗矛盾的舉動擠壓了卡達的外交迴旋空間。
埃及開羅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努爾汗 謝赫説,卡達長期以來與伊朗維持較為密切的經貿往來,近期更是不顧特朗普中東之行後形成的阿拉伯國家反伊氛圍,頻頻向伊朗示好,“終於為其搖擺不定的外交政策付出了代價”。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