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法國總統選舉或將成為歐盟成敗的分水嶺

2017年04月21日 15:4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4月23日法國總統大選即將開啟。經歷了去年的英國脫歐、特朗普勝選之後,人們不禁為法國捏了把汗,生怕再次出現“黑天鵝”事件,讓反歐盟主義者勒龐當了總統。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之一,法國的地位與作用要比英國更為重要,它的去留決定著歐元區乃至歐盟的命運。英國脫歐已成定局,歐盟籠罩在分崩離析的迷霧下,未來的法國新總統是會撥雲見日,還是會雪上加霜?

  綜合多個民調數據,在現有的5位主要候選者中,選情排在前兩位的是馬克龍和勒龐,緊隨其後的是梅朗雄和菲永,阿蒙的支援率則排在最後且與前4位有一定差距。總體看,前4位候選者彼此差距不大,選情處於膠著狀態,可謂一場“最難預測”的總統選舉。

  支援脫歐的勒龐會是下一個“黑天鵝”嗎?

  5位主要候選者中,最受人關注的是極右翼國民陣線的勒龐。她的競選綱領為“法國優先+保護主義+退出歐元區”,是一位堅定的反歐盟主義者。她曾宣佈其上臺後,若歐盟不進行全面的改革便將在6個月後實行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在貿易方面,她表態拒絕國際貿易政策,反對生産要素的全球流動;其對移民的態度也十分強硬,主張將非法移民送離法國、同時停止向非法移民提供免費醫保等。在法國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勒龐的崛起並非偶然。

  馬克龍的呼聲也很高,與勒龐同被視為最有可能進入大選第二輪決戰的候選人。馬克龍號稱“非左非右”,意圖將自己打造為不同於建制派的“新選擇”。他的政策主張與勒龐針鋒相對,比如在歐盟問題上,他主張強化歐盟框架;在移民問題上,馬克龍認為法國有能力接受更多的移民。此外,馬克龍的不少校友是法國的精英階層,對其從政和競選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使得他民調支援率一直高漲。

  在4日晚總統選舉的第二場電視辯論會上,梅朗雄憑藉出色發揮異軍突起,支援率從兩周多前的13.5%奮起直追殺入三甲。梅朗雄持極左翼立場,其主張包括退出北約和給歐元區負債國減記債務,以重啟投資拉動經濟。據報道,相比于其他候選人,梅朗雄能言善辯,經常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進行競選演講,極具個人魅力。

  作為前總理的菲永是傳統右翼共和黨的建制派代表。在歐盟問題上,菲永主張留歐,不過在移民問題上,菲永的態度與勒龐表現得一樣強硬,他主張將未通過避難申請的非法移民送離法國,並確定每年合法移民的限額。菲永參政時間長,政治經驗豐富,原本民眾對其期望也較高,但由於“空餉門”事件,其民調支援率大幅下跌。

  阿蒙是主張提升社會福利的建制派左翼政客。在歐盟問題上,他主張部分領域歐盟一體化,支援歐盟在稅收、社會政策和國防方面的一體化。在移民問題上,阿蒙顯得更加溫和,他主張引進臨時人道主義簽證、避難申請期間的工作許可等政策。

  從5位主要候選者的主張看,只有勒龐是堅定支援脫歐的。勒龐能否當上總統,法國大選會不會因此出現“黑天鵝”事件,這既取決於民意對左中右各派的支援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法國獨特的選舉制度。

  “四強爭霸”格局下的選舉很可能有第二輪

  “多數兩輪投票制”是法國選舉的規則,其含義為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過半數選票的候選人可直接當選總統,但如果第一輪選舉無一候選人獲得過半選票(但至少高於12.5%),則淘汰票數不足者。在第一輪選舉得票率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將在兩周後進行一對一PK,由得票多者當選。從目前的支援率看,馬克龍、勒龐、梅朗雄和菲永的“四強爭霸”選舉將很有可能進入第二輪。

  倘若勒龐進入第二輪選舉,那麼她PK獲勝的概率如何?通過“政治光譜”的博弈論模型可以直觀顯示。假設用一個幾何坐標橫軸代表選民的政治傾向,坐標由0(極左)至9(極右)夠成,選民的傾向在此之間平均分佈。那麼,如果兩位候選人的政治傾向分別是5(中立)和9(極右),那麼中立候選人將獲得70%的選票(5 和9 的中點是7),而極右派候選人只能獲得30%。

  當然在現實中,由於選民的傾向不會是平均分佈,候選人往往會選擇某種程度的傾向,以穩定自己的固有支援者和拉攏搖擺選民,因此法國選民傾向分佈的情況,將成為勝負手。勒龐的“脫歐”主張及反移民表態是否會被大多數選民所認同?

  據媒體報道,“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法國國內民眾對歐盟的支援力度正在大幅減弱。對歐盟促進經濟的正向作用所持有的信心也遠低於德國等經濟形勢較好的國家,甚至低於已經脫歐的英國。”

  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難民問題造成的社會衝突,甚至恐怖襲擊頻發帶來的宗教衝突,種種因素已使法國選民民心思變,想換一種活法,選擇除傳統社會黨或共和黨以外的第三黨派執政的思潮,也有可能變為現實。

  但是,法國的選舉制度又會對傳統左右兩黨之外的極端勢力進行遏制。即使國民陣線進入第二輪,那麼左右兩黨也會通過黨內安排、政治結盟等方式,暫時放下對立,共同應對國民陣線的挑戰。類似的情況曾出現在2002 年法國大選。在第二輪的投票中,勒龐的父親因政治傾向激進,被其他黨派聯手壓制,力促希拉克以壓倒性的82%比18%獲勝,是歷次法國總統選舉中差距最為懸殊的一次。由此看來,勒龐如果進入第二輪選舉,將很有可能修正此前的主張,採取溫和偏中性的傾向以贏取搖擺選民。

  法國總統大選結果,將如何影響歐盟的命運,關鍵還是要看5月份第二輪選舉的情況。但目前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此次選舉結果會是歐盟成敗的分水嶺。

  歐盟經濟復蘇尚難看到曙光,敘利亞戰爭帶來的難民危機持續襲擾歐洲各國,當歐盟中較發達國家的選民逐漸都認為歐盟是累贅的時候,即使此前不支援脫歐的政客也將迫於選民的壓力改變立場,那時,歐盟的分裂就是一種必然。畢竟,趨勢不可逆轉,只能延緩。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