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韓國大選進入"短道速滑",誰將"黃袍加身"?

2017年04月13日 09:06: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根據韓媒報道,近日,隨著朝鮮半島局勢日趨緊張,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文在寅和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均對韓國部署"薩德"改變原有反對立場,公開表明可考慮在韓國部署。目前距離5月9日總統大選僅剩不到一個月,呈現“文安”兩強爭霸局面。因此,兩位候選人都為了拉攏中間選民而“向右轉”,以凸顯國防維穩決心。於此關鍵時刻,“文安”對壘,最終誰將“黃袍加身”呢?海外網(m.haiwainet.cn)邀請了復旦大學朝鮮半島問題專家朱芹女士,為我們進行分析解讀。

  -------------------------------------------

  韓國大選經歷各種亂象之後進入衝刺階段,安哲秀“黑馬”逆襲,他能否再次颳起“安哲秀旋風”,複製“特朗普衝擊”,站上韓國政壇之巔呢?

  民調如水

  面對安哲秀反超文在寅的民調數據,有人説,民調如水,水流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盛水的容器。這個容器是什麼?無非是民調背後的政治較量、政黨角力、媒體助推與民意嫁接等因素。在韓國大選中有個現象,即總統大選比起“馬拉松大賽”更像是一場“百米衝刺”,往往在大選投票日前一個月內持續領跑民調的候選人會“黃袍加身”。這次大選是樸槿惠“中途下車”造成的應急選舉,更像一場“短道速滑”。安哲秀民調逆襲恰在距離大選投票日前一個月的節骨眼上,這是民心所向,還是有意而為?

  民心思變

  民調出現不利於文在寅的形勢,大概這麼有幾個因素:

  一是,安熙正和李在明的支援者較大部分流向了安哲秀。共同民主黨內“非文係”出現倒戈現象。二是,文在寅被視為“盧武鉉的化身”,屬傳統左翼,他的內政外交具有確定性與可預期性。那些親美、偏右、反朝的勢力與人士,為了不讓文在寅當選,很可能將票投給跟文在寅抗衡而又有過節的安哲秀。安哲秀雖被視為“左翼偏中”,也自稱“國民的黨”屬中立黨,但為了贏得大選,吸收右翼選票,他的政治立場經歷由左到中再向右的變化,試圖左中右通吃。三是,民心思變。文在寅是一個類似希拉裏的政壇老將,多會在盧武鉉時期的政策上穩中求變。民眾寄望的是一位能夠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條道路的政治人物,以給韓國帶來一股別樣清風。

  民意何從?

  安哲秀能撕裂文在寅“一路領跑”的局面,概得益於以下幾點:

  其一,傳奇而又成功的人生。他出身韓國首爾大,擁有留美學歷,之後成功創業,創辦開發電腦殺毒軟體的“安哲秀研究所”,被譽為“韓國比爾蓋茨”,甚至成為某些學校的教材內容,圈了不少“中青粉”。他的成功CEO形象容易讓選民聯想到李明博或特朗普。其二,模倣美國領袖人物的競選策略與政治理念。安哲秀有意將自己塑造為“韓國奧巴馬”,無論衣著裝扮還是演講策略,都在極力效倣,試圖樹立一種不同於韓國政壇現有政治力量的“別具一格”形象。這種“師美”求變之舉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心思變的意識流,也給“親美派”以信賴感。其三,以“國民”名義,試圖作“國民”化身。從政黨名稱到演講內容及政治抱負,安哲秀都冠以“國民”之名,參選演講刻意宣稱韓國是“國民的國家”,政治宣言又比擬美國總統林肯的“三民政府”(民有、民治、民享),言稱將作一個“為了國民、源於國民、屬於國民”的總統,並提出一系列抓獲民心的措施,如主張建立有助於青年實現夢想的頂尖人才儲備庫,提議出臺“世越”號特別法,提出將深刻變革韓國社會,嚴懲貪腐瀆職,取消財閥特權,給予中小企業公平貿易權等。

  但安哲秀被指“涉黑”,團隊被爆“賄選”,對美國領袖人物的刻意效倣,也被譏為“抄襲”與“盜版”,外來的和尚是否真的好唸經,還是適得其反?東施效顰的笑柄也不少見。韓國民眾到底是選另一個“盧武鉉”,還是投一個自封的“奧巴馬”?“短道速滑”瞬息多變,充滿意外與不確定性,有技能,也有運氣。最終花落誰家,尚需搬個小凳子坐下來好好觀察。

  最終不管文安誰上臺,在對華政策上都要過“薩德關”。若文在寅當選,會對樸槿惠政府後期政策進行糾偏,南北和解的系數也變大,中韓關係向好的概率增加,但他的“薩德”模糊戰略將面臨明確化,中韓向好也有可能遭遇變數。安哲秀將“薩德”視為“大選的中心”,主張以“朝核是韓國安保最為重要的問題,應與美國協作”以及“宜發展中韓經濟”來“説服中國”。可見將美韓同盟視為根基的安哲秀仍將“薩德”與朝核掛鉤,中韓關係還將經歷一段磨合期。

  (朱芹,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