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全球裂變中的大國關係

2016年12月30日 10:14:3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國際形勢的變化或可比附股市,有時平緩,有時劇烈,“個股”尤其是“權重股”走勢會對“大盤”盤面帶來影響,而“大盤”陰晴對“個股”表現往往更具決定作用。在意外頻發、亂象叢生的2016年,國際形勢的“大盤”顯然難以樂觀。受“消息面”不斷傳出的意外信號影響,世界政治和大國關係在深度調整中出現裂變。

  全球裂變突出表現在國際“風向”的變化,引領者則是在過去三百年中先後扮演世界頭號強權的英國和美國。上半年的英國脫歐和下半年的特朗普當選,分別傳遞出英美從全球體系向國內“回縮”的傾向。美國作為頭號強國,其全球佈局的調整必然引起聯動效應。“戰略再平衡”是奧巴馬最大的外交遺産,核心在於加強對亞太地區的掌控。尚未上臺的特朗普已準備拿“再平衡”祭旗,高調宣佈將廢除作為再平衡政策經濟領域支柱的TPP。

  特朗普的“回縮”不是“關門主義”,而是將對外政策的著眼點從領導世界,轉向了獲取交往中的“實在好處”或絕對經濟收益。當選不久,他就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觸碰中國底線,連奧巴馬也忍不住勸其不要玩火。特朗普還組建了“富商+軍人”的執政班底,提名埃克斯美孚總裁出任國務卿,讓外號“瘋狗”的鷹派軍人擔任國防部長。世界將要面對的是一個愛惹事、不消停,通過不斷撩撥挑逗他國換取美國經濟利益的另類美國總統。由此,中美之間競爭的重心很可能轉向經貿領域,但政治軍事領域的摩擦恐怕也不會減少。

  美國和俄羅斯的緊張對峙仍在延續。從G20杭州峰會上奧巴馬與普京相遇時的“眼神殺”,到APEC峰會期間“史上最冷漠握手”,都折射出美俄矛盾已經冰凍三尺。不過,否極泰來是國家間關係的規律,特朗普上臺給美俄改善關係帶來了機遇。從美國大選中特朗普的“親俄”言論及其與普京之間的惺惺相惜,到關於俄暗助特朗普上臺的傳言,都讓“美俄接近”的預測甚囂塵上。一些西方媒體樂於把特朗普看成中俄之間的一個“楔子”,用“小三”介入可能“離間中俄”的思維自我寬慰。

  應當承認,來自西方的共同壓力是近年來中俄接近的重要背景。不過,中俄並非同盟,兩國關係也不針對第三方。中俄元首年內實現6次會晤,普京則再度訪華,兩國在簽訂30多項合作文件的同時,還共同發表了關於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聲明。這表明,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非建立在傳統的合縱連橫思維之上,而是具有充足的內在動力。何況美俄衝突的根源主要不在領導人的個人關係與政策,而更多是來自地緣政治等利益衝突,兩個強勢領導人狹路相逢,惺惺相惜絕不意味著在國家利益上讓步,妥協反而變得更加困難。

  深陷嚴重內部危機的歐盟無暇他顧,國際影響力進一步衰落,而同樣影響力下滑的日本卻在焦慮感、壓抑感、失落感的支配下不甘沉寂。安倍先是在5月份訪俄,試圖在美俄對峙的情況下搞“平衡外交”以自重;隨後又借主辦G7峰會大力炒作南海問題,針對中國的意圖明顯。不過,安倍缺乏綜合實力支撐的“求關注”更多只能是自娛自樂。

  在西方傳統大國大多遭遇困境的背景下,中美俄印作為未來四大國的影響力愈發凸顯。中美俄在客觀上構成一種全球“大三角”,而中俄印則在亞歐大陸成為一種“小三角”。中俄印分別推出的“一帶一路”、“歐亞經濟聯盟”和“季風計劃”在年內的對接取得較大進展,避免了在區域合作中的惡性競爭;三國還利用上合峰會、金磚峰會等契機,站在一起爭取新興國家的治理權,在爭取“讓責任和權力相匹配”中促進了團結。不過,就像中美俄不是“魏蜀吳”,中俄印也並非“劉關張”,在“義利兼顧”原則下理性面對問題,妥善處理分歧,才是促進大國關係良性互動的長久之道。

  2016年的全球裂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國關係的“基本面”,也孕育著進一步重塑國際關係的強大動能。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對來自外部的風險和挑戰做更多準備,且行且謹慎。(卜永光)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