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人民日報觀點:沒有中國,世界已陷衰退

2016年12月23日 09: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達到6.7%,高於許多專家的預測值。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約佔全球GDP的17.3%。中國的實際GDP每增長6.7%,就能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約1.2%。如果把中國對應的貢獻剔除出去,IMF預估的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3.1%這一數值就要被調低至1.9%,這將遠低於衡量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臨界值——經濟增速2.5%。也就是説,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馬力最大的發動機。沒有中國的貢獻,世界經濟早已陷入衰退。

  毋庸諱言,與1980—2011年的年均增速10%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顯著放緩。但是,全球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中國支撐。

  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倡議中所扮演的領導角色讓我很受鼓舞,這些倡議將是促進泛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助推器。這兩個倡議無論是單一的、還是整合起來,都會成為促進亞洲和中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

  中國的外向型戰略目標——從RCEP推動的貿易自由化和亞投行這樣的多邊機構建設,到“一帶一路”倡議等大動作——顯然表明中國扮演地區領導這個新角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如果就此推斷中國在向後《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時代的全球領袖之路邁出了重要一步,還為時尚早。大國崛起和衰落是一個悠久而爭鬥激烈的歷史。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經濟體的支援,註定會失敗。中國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堅定不移地推行足以解決國內經濟積累的不平衡問題的有關政策時,這種情況才可能發生。中國的全球領袖地位將取決於其國內的實力。

  高水準或超高速增長絕不是中國的長期發展方案。從1980—2011年10%的平均增速轉變為現在的6.5%—7.0%的增速,既是可控的,也是必需的。中國需要沿著再平衡和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從過去為了擴大出口和投資而推動的製造業為主導的高速經濟增長,轉變為提升服務業和私人消費的比較緩慢、但更加平衡的增長,中國擁有了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的重要機會。如果堅持下去,中國有望解決經年積累下來的産能過剩和不平衡問題,尤其是資源性環境惡化和污染、大量的經常賬戶盈餘、地區經濟增長不均衡以及某些部門債務過重等問題。

  過去的經濟模式已超期服役。中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唯一良方就是改變增長模式。具體地説,就是通過結構再平衡轉向以服務業和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進而實現所希望的目標。只有堅持發展服務業和城鎮化增長的道路,中國才能擴大勞動收入群體,他們是消費者購買力不均衡的癥結所在。中國必須推行從增長數量向提升增長品質轉變的發展戰略,最終實現結構的再平衡。除此之外,沒有回頭路。我對中國的改革道路持樂觀態度。

  (作者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3日 22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