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2016年12月10日 09:5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國際觀察】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歐洲的這股民粹風,最早把鼓吹者推上政權的是奧地利1999年的議會選舉。那一次選舉中,約爾格海德爾率領極右的奧地利自由黨贏得了26.9%的選票,最終與傳統右派保守黨“人民黨”組成聯合政府。這是極右翼在歐洲當代政壇上第一次參與執政。

  嚴格地説,今天的歐美民粹派,其政治光譜已經越來越複雜,政策主張與傳統左、右翼“重合”的部分也在逐步增多,與1999年的狀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根據各國不同情況,其發展方向也在逐步“柔化”;在具體政策和行動上也作了不少調整。如法國極右派首腦勒龐與其父親老勒龐果斷切割,調整政策和言行,減少自己的強硬色彩,不再與對手劍拔弩張、惡語相向,以求博取同情,最大限度地站穩腳跟、奪取選票。

  過去,歐美極右民粹派在政策主張上有一些共同之處,在社會政策上,都宣稱外來移民是失業率增高、社會治安惡化的主要因素;在社會福利政策上,大都主張減少甚至取消社會保障;在經濟政策上,大都主張用極端自由主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文化政策上,都公開反對社會多元化。

  歐洲的極右民粹派在歐洲政策方面,無一例外都主張加強國家主義、本民族利益至上,更有甚者主張退出歐盟;在國際政策方面,大都反對美國化、反對全球化,呼籲盡可能地減少超級大國對本國的影響。另外,歐美這些民粹派領袖,無一例外都是個人語言特點鮮明、用詞通俗易懂鏗鏘有力,對選民有特殊的吸引力。

  如今,新的一些特點又在繼續強化著極右民粹派的共同特徵。

  首先,本質上的自私自利、自我保護更加彰顯。體現在貿易上,就是“關起門來”的貿易保護主義。體現在對移民的態度上,就是嚴格審核合法移民、嚴厲打擊非法移民。特朗普主張的在美墨邊境“修長城”最具象徵意義。

  其次,反建制,或曰反體制。凡是建制內體制內的,無論是管理當局還是媒體,無論是行為套路還是思維方式,一概否定,自稱要“另起爐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歐美的絕大多數媒體,談起民粹派來,都是對抗、否定或諷刺的口吻。某種程度上可以説,都在“妖魔化”著他們。這讓民粹派以同樣對抗的態度對待媒體成為不二之選。

  再次,就是迎合“草根”,反精英。以前,極右民粹派的主張在經濟發展相對穩定、水準較高、失業相對較少的地區,和在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能夠獲得較多的支援。例如在義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奧地利和瑞士的部分地區等,主要的支援者是傳統上的農業人口、中小企業主、工商業者等。現在,在法國的失業者和工人階層,民粹派的勒龐得到了高於所有其他候選人的支援。

  最後,社交媒體成為民粹派不約而同地主要宣傳、廣告工具。在傳統媒體上發不出聲音的民粹派,只能轉而通過社交媒體這一“非建制”屬性的渠道。社交媒體既成為反映草根真實心聲的主要來源,也成為民粹派自我宣傳、攻城略地的“主場”。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大選前,傳統媒體幾乎所有的民調都認為脫歐派和特朗普將鎩羽而歸,説明它們已經遠離草根民眾的真實想法。

  民粹派的發展方向可怕嗎?從某種意義上説,這種民意反彈可以簡單歸納為“矯枉過正”的心理調適過程。在恐襲頻發、經濟停滯、失業率高企,移民、難民爭端充斥著每天生活的情況下,歐美選民們的選擇、國內政治潮流的走向,自有其內在邏輯。但是,民粹派對社會經濟問題的認識過於簡單化、片面化(如認為所有問題都歸罪于外來移民),正導致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價值觀念面臨挑戰,甚至有可能瓦解。這種前所未有的價值衝擊,應該可以被視為當代歐美社會的某種“革命”了。

  對於歐美民粹主義的發展,2016年是有標誌意義的年份。面對難以回避的困境,以選舉為基礎的歐美民主制度是否有能力糾偏?西方民主制度本身是否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一旦出現“瘋子”“狂人”,譬如納粹般的幽靈,現在的西方制度體系能否對其實現制衡?越來越多的問題浮出水面,但還都沒有答案。

  (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何農)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