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社評:中國為何無需擔心美國總統更疊

2016年11月10日 10:06:1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總統大選今天舉行投票,北京時間明天中午就有可能出初步結果。無論希拉裏和特朗普誰當選,對中國都不會有實質影響。

  希拉裏和特朗普在選舉中都反覆批評過中國,但同時應當説,中國不是他們競選辯論的主題,這也算不上是中國話題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最突出的一次。以中國當前的實力和影響力,我們在美國總統選舉中這樣“躺槍”並不感到奇怪。

  無論美國人選誰當總統,中美之間有三樣東西是變不了的。一是中美力量對比變化的大趨勢變不了,二是中美利益高度融合的格局變不了,三是過去幾十年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華關係大體相同的認識也是輕易改變不了的。

  一旦特朗普上臺,會讓中國更多面臨中美關係中經貿層面的挑戰。如果希拉裏上臺,可能會讓我們面臨更多來自戰略和地緣政治上的挑戰。但這種挑戰不太可能是顛覆式的,中國經歷了多次美國總統更疊,中美有了在不同領導人之間銜接、磨合的豐富經驗,美國換總統,是中國完全可以應對的事情。

  從根本上説,中美兩國已經大到不能隨便“變太好”或者“變太壞”的程度,因為那樣的變化牽動面太廣,無論美國國內還是世界上,都有太多“利益集團”牽涉其中,它們更希望中美關係“保持基本穩定”。

  換句話説,中美關係典型應了“勢比人強”這個道理。以美國總統權力規模,無論希拉裏還是特朗普實際上都做不到完全按照個人好惡任意擺布中美關係,他們能夠朝著中美關係“使性子”的程度將是有限的。

  中美關係已經不是華盛頓一方説了算,更不是白宮的某位階段性主人説了算。中美關係如今由華盛頓和北京共同塑造,而且北京塑造它的能力在不斷增強。中國人現在有了更多自信,中美之間早已不是由華盛頓包攬各種主動權,從而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南海就是個例子,“亞太再平衡”至少在這裡聲名狼藉,美國在南海施展對華強硬政策的杠桿幾乎被折斷了。

  在經濟上對華施壓也未必就是白宮的長項了。美國經濟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對華出口,加上中國不斷增加對美投資,共同拉動了美國的就業。中國不希望與美打貿易戰,但真打起來,我們可不是赤手空拳。

  發展對美關係,中國過去更多依靠在全球地緣政治中收集點滴的有利因素,如今中國的實力成為對美關係正面動力的最大源泉。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帶給美國堂堂正正的利益肯定比華盛頓通過脅迫、耍手腕等能夠搜刮到的利益大得多。美國在過去這些年裏,一方面在中美正當關係的殿堂裏做君子,一方面在中國周邊搞小動作做小人,但華盛頓收穫了昂山素季嗎?收穫了杜特爾特嗎?它近期倒是好像收穫了樸槿惠。

  這次美國大選中民意有一個顯著動向,就是希望美國收縮在國際上的帝國野心和戰線,把更多精力用在重新振興國內經濟與改善就業上。無論中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擴張者。俄羅斯缺少擴張的實力,中國缺少擴張的意願。目前國際格局上的緊張不能不説主要來自美國對中俄的過度防範和擠壓,而對地緣政治的癡迷投入並沒給美國換來實際利益,反而消耗了它的大量資源。

  美國將其地緣政治野心面向全球的投射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打極端貿易戰也已力不從心,所以這次大選中希拉裏和特朗普唱出的高調很可能又是一場沒有下文的廉價秀,世界不必太當真了。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