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美式民主”成輸家

2016年11月07日 10:1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美國一直將自己視為全球民主制度的楷模,自詡為光照萬邦的“山巔之城”。不幸的是,本屆總統大選的種種亂象,剝下了“皇帝的新衣”,讓世人看到美國大選頗為尷尬的一面,也讓“美式民主”成為全球笑柄,追慕“美式民主”的國家正在減少。

  首先,人們清楚地看到,在這一選舉制度下,優秀人才實難脫穎而出。美國選舉制度類似一場兩黨輪流坐莊的遊戲。有意競選者要想達到高知名度,就要做廣告、搞競選,這需要大筆金錢支撐。表面上,候選人是在比拼政策,實際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勝負的卻是金錢。有統計表明,在競選眾議員的當選者中,90%以上都是花錢最多的人,每人平均花費約200萬美元。參議員中,80%也是出錢多的人勝出,每人平均花費近1000萬美元。總統大選的花費更是驚人:10年前,一般可在10億美元之內搞定,但美國法院2010年的一項裁決中,允許企業對候選人進行無限額捐款,結果2012年總統大選總開銷達到20億美元之巨。有專家估計,今年大選總開銷至少要再翻上一番。難怪有候選人在私下談話中,示意向華爾街求助。既然向財團伸手,當選後自然投桃報李,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

  第二,“美式民主”不僅勞民傷財,而且耗時過長。美國每兩年改選全部眾議員和1/3參議員。眾議員一當選,就得分出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謀劃如何在兩年後連選連任。總統候選人更是早在選舉前一年半就開始競選籌備。也就是説,美國人每兩年一次選舉(總統大選中間是國會中期選舉),且要提前打廣告拉選票,所以幾乎年年都處於拉票與選舉之中。政客們每每忙於選舉,其公職反倒成了副業。

  第三,為贏得大選,候選人往往不擇手段,突破道德底線。他們不是用清晰的政策綱領去爭取選民,而是竭盡全力向選民證明對手多麼地糟糕。他們一邊費盡心機挖糞抹黑對手,如“騙子”“罪犯”“種族主義者”“強姦犯”之類言詞滿天飛;一邊蠱惑人心、挑動民意,如肆意污衊非法移民是“強姦犯和罪犯”等等,出言無忌。其結果,不僅加劇了社會和族群的分裂,而且獲勝者上臺後成為臉上無光的領導人。還需指出的是,候選人為贏得大選,往往説假話、許福利,開空頭支票。

  第四,府院對立也是“美式民主”的一大悲哀。美國中選(中期選舉)和大選的結果,往往是總統所在黨與國會的多數黨並非同一政黨。為了本黨私利,它們常常扯皮掣肘,或乾脆相互拆臺,致使諸多重要法案無法順利通過。8年前奧巴馬關閉關塔那摩監獄的承諾,因國會阻撓至今無法兌現,其醫改法案也備受磨難。在克林頓和奧巴馬任期中,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幾度拒絕撥款,曾使聯邦政府關門停擺。

  美國大選不僅讓全世界看了一齣鬧劇,更讓人們看到美式民主被兩黨操控的可鄙與可悲。美國大選的亂象,也讓美國形象在海外非常難堪,給美國外交增加了困難。美國最新民調證實:高達40%的選民已不再相信什麼“美式民主”。可以肯定,不論兩位候選人最終誰能勝出,“美式民主”都已註定成為這場大選中的輸家。(作者為本報美國分社前社長兼首席記者 李學江)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