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英國全科醫生如何當好“守門人”

2016年08月08日 09:50:45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英國的全科醫生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將不需要去醫院的人擋在醫院的大門之外,節約了寶貴的資源,守護了英國國民醫療體系。

  地球上生活著70億人。每年在看病上花費近四十萬億人民幣。

  全球各個國家都致力於建構一個政府和百姓都支付得起的醫療保障體系。

  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深入六個不同國家,去見證他們為了人民的健康而尋求的有效途徑,著重介紹與中國的醫療改革相關同時又是民眾關注的話題。比如:好醫生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培養白求恩式醫生?什麼是最有效的醫療體制?如何能為城鄉居民提供平等的醫療?當一個醫療體系不能滿足國民需求時,如何確保醫改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有理由能夠做得更好。

  早在四十年前,中國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三級醫療制度,紮根于農村的數百萬赤腳醫生,更是讓中國奇跡般地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典範。面對中國的成功,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發出感慨:那麼貧窮的國家,用了那麼少的資源,就解決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醫療保障。今天,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人會更健康。

  在中國,90%的人生病直接去醫院,不管是頭疼腦熱,還是疑難病症,只有10%的人到社區醫療中心,造成醫院擁擠和資源極大的浪費。在英國,90%的人生病看全科醫生,如果需要,他們被轉診到醫院,但其數量只有10%左右。醫院只接受轉診和急診病人。

  也就是説,英國六千多萬人口的日常醫療保障,僅由一萬多名全科家庭醫生承擔。儘管面臨各種挑戰,英國的全科醫生制度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醫療體系。

  首先,全科醫生深得英國人信任。這種良好的醫患關係,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據統計,英國90%的精神疾病患者由全科醫生照料。對於一個精神相當脆弱的人來説,走進醫院是一種威脅。相反,如果是通過病人熟悉的全科醫生和護士,去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則完全是另一種效果了。

  正因為如此,最近在十一個發達國家的醫療制度普查中,英國榮居首位,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滿意他們的全科醫生:54%的病人非常滿意,只有4%的患者不太滿意。而英國政府的醫療財政投入是GDP的9.8%,不到美國的一半,比歐洲其他國家也低,但是事半功倍,這不能不説是全科醫生的貢獻。

  其次,英國的全科醫生還承擔著一個更重要的責任——守護著英國國民醫療的體系。如果全科醫生一夜之間消失,恐怕將意味著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終結。全科醫生通過把不需要去醫院的人擋在醫院的大門之外,節約寶貴的資源,實現其“守門人”的職責。

  比如位於倫敦基利克街的一家診所每年接待53000次病人,每一次會診雖然免費,但實際發生的費用是31英鎊,是醫院看急診費用的四分之一,是醫院專科醫生診療費用的七分之一。而每年英國一萬多名全科醫生要看3.7億次病人,每天一百多萬次,每人平均十分鐘。只有當病人情況嚴重或者他們不能確信的情況下,他們才把病人轉診到醫院專科大夫。而每年轉診的病人大約在1300萬左右,不到病人總數的10%。

  不僅如此,全科醫生除了儘量為病人解決問題外,還非常注意節省經費。據統計,英國全科醫生每年治療的90%病人的費用是130億英鎊,僅僅是英國每年醫療財政費用的8.5%,而其他91.5%是用在轉院的10%疑難重病患者、急診病人和臨床研究。好鋼用在刀刃上。

  當然,英國全科醫生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人認為全科醫生作為“守門人”守得太嚴,導致有時沒有及早轉診造成病情延誤。這可能是英國癌症病人存活率比歐洲其他國家低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英國人口總量的增加,醫療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使得治療和藥價日益昂貴,如何滿足英國人的醫療需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僅今年上半年,英國醫療開支就出現25億英鎊的虧缺,尚未有解決方案。政府反覆要求醫生和醫院提高效率,節省經費,比如,基利克街診所的年度經費被削減八萬英鎊,但是診所提供的服務更多了,有些過去是由醫院提供的,例如驗血、X光、孕婦檢查、酗酒,甚至吸毒等問題。有醫生就表示:“除非人們願意多納稅,否則目前的醫療體系無法持續,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

  但即便如此,很多全科醫生仍然覺得,這個體系還會繼續下去。政治環境會改變,官僚機構會改變,但以患者為核心的基礎醫療制度不會改變,因為那是一種充滿人性的和諧醫患關係,永遠不會過時。而這或許正是我們在努力建構醫療保障體系時,值得學習借鑒的。(書云)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