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趙小卓:中美軍備競賽並非危言聳聽

2016年08月05日 12:57:3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去年底以來,美國南海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對華軍事戰略有實質性發展。一是從菲律賓獲取5個軍事基地,再加上之前美軍的進展,如在澳大利亞達爾文部署海軍陸戰隊,在新加坡部署瀕海戰鬥艦和P-8A海上反潛巡邏機,對華海上圍堵體系初步形成。

  二是在南海常態化部署艦機,南海形勢從和平穩定走向緊張對抗。長期以來,南海在美軍眼中主要是海上通道,來往艦隻鮮有長時間滯留。今年情況大變。3月以來美軍在南海常態化部署一個航母編隊,6月甚至“斯坦尼斯”號和“裏根”號航母編隊在南海會合。

  三是以“航行自由行動”名義,挑戰中國的主權和安全。

  四是雙邊軍事聯盟三邊化、多邊化,推動構建美國主導的亞太安全機制,從根本上確保美國的主導地位。其中,南海問題是美國的重要抓手,東盟國家是美國重點拉攏的對象。

  從上述情況可看出,美國南海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從不持立場到公開將矛頭指向中國,從以外交手段為主到以軍事手段為主。南海問題的性質發生變化,從中國與周邊國家單純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之爭,轉向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從局部海洋問題,轉向影響中國安全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美國政策調整既有針對當前南海形勢的權宜之計,也有立足長遠鞏固其亞太主導地位的深謀遠慮,對中美關係有深遠影響。

  首先,中美交流與合作仍是重要手段,但危機管控將不可避免地突出。交流溝通、互利合作和危機管控是發展中美軍事關係的三條重要途徑。最近兩年兩國軍事交流有明顯進展,但因中美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分歧很大,兩軍實質性交流始終難以突破。從中美軍事合作看,近年來聯合軍事演習無論在數量、科目、深度上都有突破,但由於兩軍戰略互信不足,合作基礎極其脆弱。中美兩軍真正有共識和共同利益基礎的,是危機管控,雙方都力避與對方發生軍事衝突。近期儘管南海形勢升溫,但中美沒有發生新的撞機撞船事件,表明兩國海軍都在認真遵守上述準則。

  第二,中美兩軍直接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但因“第三方”因素發生摩擦衝突的可能性明顯上升。近年來,隨著中美地緣戰略拉近,兩國之間的“第三方”因素從臺灣問題急劇擴展到朝鮮半島、東海和南海等問題。美國一方面説在釣魚島爭端、南沙島礁爭端上不持立場,另一方面又與盟國進行“奪島”演習;一方面反對臺灣改變現狀,另一方面又提升臺灣的軍事能力,增強“臺獨”勢力改變現狀的本錢。“第三方”因素帶來意外事件的可能性上升,將放大中美戰略互疑,增加中美戰略緊張的複雜性,極易造成誤讀誤判,導致雙方都不願看到的戰略對抗。

  第三,中美安全困境持續加劇,不排除兩國滑入針對性軍備競爭的通道。長期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是“接觸”和“防範”,中國對美政策的基礎是“合作”和“鬥爭”,都強調兩手對兩手,競爭與合作大致是平衡的。但南海形勢持續緊張,必然加大中美關係的競爭性和對抗性。若將視角擴大到西太平洋地區,中國對美國加強軍事部署、強化聯盟體系的舉措日益擔憂,美國則對中國“反進入/區域拒止”能力憂心忡忡。如果這一勢頭髮展下去,中美滑向針對性軍備競爭、甚至軍備競賽並非危言聳聽。(作者是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