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中國巨龍活力不減 世界信心水漲船高

2016年03月02日 14:5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信心,是人類戰勝困難的動力。

  當下,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國際市場波動擾亂人心。在此背景下,推動世界發展尤其需要增強信心。中國,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信心來源之一。

  兩會召開在即,國際輿論再次聚焦中國,雖然出現雜音,但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的仍佔主流。

  歷史的啟示、改革的力度、增長的潛力,共同鑄就了國外專家和學者對中國的堅定信心。

  【信心來源之一:歷史的啟示】

  歷史,連接現實,昭示未來。觀照歷史,能夠提振信心。

  回望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令人嘆服。

  其間,雖然也曾出現經濟的波動,也曾面臨外部的風險,但中國一次次成功攻堅克難,讓有關“中國崩潰”的預言一次次淪為笑談,讓中國制度和道路的優越性反覆彰顯,也讓世界對中國的信心不斷增強。

  今年中國兩會前夕,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阿根廷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卡魯加迪回望中國發展歷程,表達對中國前景的信心。他指出,中國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裏從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通過平衡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實現了數億人口脫貧,“所以從長遠來看,中國未來會呈現更加令人振奮的發展前景”。

  談起中國取得的成就,肯亞內羅畢大學國際經濟學學者蓋裏雄伊基亞拉同樣讚不絕口。“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正快速增加。中國從一個昔日在很大程度上以農村和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體迅速轉變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很多工業産品的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産品如今在品質和價格上都極具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受到歡迎。”

  “我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因為中國領導層在過去三十多年裏已經證明了其有能力推動實施工業化發展戰略,幫助中國實現快速發展,”英國資産管理公司高級投資經理人伊麗莎白伊倫古説。

  法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認為,過去幾十年中國取得驚人的發展。他説:“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將能夠完成其經濟和社會改革。”

  【信心來源之二:改革的力度】

  走過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正面臨經濟“新常態”和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雙重挑戰。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成為中國當前最重大的改革目標之一。目前,這一改革正在取得成功,必將釋放新的發展紅利。對此,國際人士頗有信心。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剛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經濟增速有所減緩,行業和地區分化日益明顯,但向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的轉型仍在進行,居民消費有較大幅度增長和升級。

  “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增速減緩是任何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遇到的情況,”他説。

  陳剛強調,目前中國改革和開放的政策方向是正確和有效的,擴大內需、供給側改革以及金融開放和産業創新都取得一定成效,中國經濟在“質”上取得了提高,結構更為合理,對外貿和投資的依賴降低,內需的比重上升,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重要步伐。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中國未來的前景是光明的。

  的確,中國經濟轉型並非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被付諸扎紮實實的行動中。一連串數字可以為證:

  ——2015年前三季度,服務業佔GDP比重達51.4%,並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就業産業部門”。

  ——2015年前三季度,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接近60%,同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比投資高15個百分點。

  ——2015年前11個月,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6.5%,增速比全部投資快6.3個百分點,鐵路、通信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增長超過10%,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額有所下降。

  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內森希茨近日撰文指出,轉型將強化中國作為全球需求驅動者的地位。“我們希望見證中國經濟轉型成功,因為我們認識到中國的成功最終會令我們受益。”

  韓國湖西大學教授全家霖對新華社記者説,在今年中國兩會上,他最關注的是將正式亮相的、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藍圖的“十三五”規劃,以及改善中國人民生活品質的環境、衛生、保健等領域的具體政策。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表示,中國實現經濟再平衡需要做好三件事:增加就業崗位,繼續城市化進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他認為,中國政府在前兩方面做得都很好,並且已經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會保障和衛生保健體系的建議,以及推行戶籍制度改革等,這些舉措令人振奮。

  對於今年兩會,羅奇強調,他將重點關注“十三五”規劃的細節,尤其在社會保障方面。

  【信心來源之三:增長的潛力】

  “巨人沒有踉蹌,他在跳躍。”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墨卡託管理學院教授馬庫斯陶貝近日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比喻中國眼下的發展情形。

  陶貝強調,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世界經濟也肯定不會受到依舊蓬勃增長的中國經濟的損害。

  還有更多國外專家和學者持與陶貝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政治制度帶來的高效、統一的決策能力,國內經濟領域依然存在的有利條件以及合作共贏的對外政策,都構成了中國繼續發展的潛力。

  “憑藉中國過去幾十年累積的經濟基礎和改革經驗,人們可以相信這個國家的政府能夠成功應對來自內外的各方面挑戰。”阿根廷經濟學家卡魯加迪非常看好中國政府保持發展勢頭的前景。

  除大力度改革帶來的發展動力外,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前不久還指出了中國保持增長的潛力所在:

  首先,中國還有許多好的投資機會,這一點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主要區別。如果發達國家的工業存在過剩産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資機會將非常困難,因為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和環境整體上是好的,城鎮化已經完成。

  其次,中國依然有充足的財政空間支援一些中意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擁有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用於從國外進口技術、設備和原材料,以推動投資增長;中國家庭儲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屬世界最高水準,可被用來撬動私人投資。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中國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遭遇經濟下行風險時,投資經常受到財政實力不強、私人儲蓄率低以及外匯儲備不足的制約。

  此外,中國政府奉行的合作共贏的外交政策,既能推動別國的進步,也將助力自身發展。中國倡導建立的亞投行已經開始運營,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加快變為現實。

  “‘一帶一路’倡議在去年得到發展與鞏固。構建貫穿中亞、連通中歐的交通基礎設施大通道,將促進地區經貿合作實現質的飛躍。參與即贏,俄羅斯也將從中受益,”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東亞和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專家安德烈伊萬諾夫説。

  “我認為,中國的明天會更好。”埃及商會執行總監穆罕默德優素福對中國信心滿滿。(記者趙卓昀、包爾文、閆亮、夏立新、葉書宏、丁小溪、任軍、高攀、陳家寶、王家輝、鄭斌、錢泳文、劉洪德、黃繼匯,編輯閆亮,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