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時政

房地産只能扮演城鎮化配角

2013年03月05日 14:43: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只有重新界定清楚了房地産的屬性,與城鎮化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才能夠得以有序推行。

  城鎮化是今年“兩會”最熱門的議題,與城鎮化相關的提案也最多。日前,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兩會”間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不是搞房地産,城鎮化一定要與農業現代化結合”。應該説,此觀點深刻領悟了城鎮化的本質要領,亦是中國城鎮化進程應有的正確方向。

  可以想像的一幅圖景是,城鎮化全面啟動,全國各地必然會掀起一波房地産熱潮。這本無可厚非,但最大的風險在於房地産建設的失控,而罔顧當地真實需求。如今,三四線城市頻現“鬼城”,足以印證在很多城市,房地産的庫存量已經出現了過剩的局面。

  重新定位房地産屬性是第一步。只有重新界定清楚了房地産的屬性,與城鎮化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才能夠得以有序推行。新近發佈的“國五條”細則,其中將對二手房徵收20%所得稅的政策,雖受市場層面討伐,甚至會進一步推高房價,但此項政策也基本表明瞭決策層去除房地産投資和投機功能的決心。房地産到了必須完全回歸居住屬性,從投資品的定位轉為消費品的時刻。重新定位房地産在經濟上的角色,可以理解為城鎮化不以房地産業為主導的必要條件。

  實際上,於民有利、澤被後世的城鎮化定然是以人為本的主動市民化。這就需要戶籍、就業、教育、養老等多領域改革的齊頭並進。其中,又以就業問題最為迫切。而朱之鑫所提倡的“農業現代化”,雖然直接關乎著農民能否實現就業的本地化,但是更為重要的則是發展當地的第二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顯而易見,這必須重振萎靡多年的實體經濟,這也與“去房地産”密切相連。眼下席捲小縣城、小鄉鎮的房地産開發浪潮,不可能長期持續地給農民提供穩定的就業。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通過産業轉移的路徑,來實現農村就業本地化的問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以及“92派”企業家群體(即1992年後“下海”經商者)的形成,都對今日城鎮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幅度減稅,給民資以實業空間自不必説,但最主要的還是讓地方政府放棄城鎮化等於房地産化的思維。不過,若沒有財政稅收制度的變革,重新理順地方和中央的事權財權關係,地方政府定然還會繼續死抱房地産主業不放,而不會實實在在地建立起來符合當地特色産業。

  歸根到底,過去十年,房地産深度裹挾了中國經濟,新十年以城鎮化為經濟引擎的發展路徑,必須讓中國經濟與房地産深度切割開來。至少,房地産只能扮演城鎮化的配角。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