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工人日報:讓規則化為內心的律令

2016年07月22日 13:03:37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原標題:【新聞觀察】讓規則化為內心的律令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對學風學紀的約束力前所未有,堪稱又一次“史上最嚴”。此前,號稱“史上最嚴”的高考,依據的是新修訂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規定18種行為屬於高考作弊。而高考作弊已于去年首次入刑,最高可判7年。

  這一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處理辦法,明確了六類學術不端情形,包括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資訊,買賣或代寫論文等。一旦被認定為構成學術不端行為,甚至可能面臨開除、依法撤銷學位等處理方式。這是教育部又一次在學術方面加強管理的重要舉措。

  想起1764年夜,哈佛大學圖書館發生的那起嚴重火災。這場飛來橫禍,讓圖書館內無數珍貴的書籍化為灰燼。然而有一位學生在這之前違反圖書館的規定,將一本書帶出館外,決定讀完後再還回圖書館,這一舉動也使此書倖免于難。於是這位學生在大火之後決定將書還給學校。哈佛校長一方面收下了學生的書,對他表示了感謝與對其勇氣的讚賞,另一方面卻依校規將其開除出校。這樣近乎不近人情的決定,令不少人瞠目結舌,卻也表明瞭“規則”在哈佛的地位,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逾越規則是冒險的,但一次冒險的成功,可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利益,這也正是不少人“飛蛾撲火”的緣由。然而一次越過自己的底線,則往往會讓人像吸食毒品一般,嘗試一次便無法戒掉,以致不計後果地屢次涉險。這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公平,還讓自己失去了行為的準則,甚至無處尋回。

  規則之所以存在,首先是為了營造一種公平的氛圍。然而正如做實驗不可能沒有誤差一樣,不論如何制定規則,都沒有絕對的公平存在。因此,規則的意義便不止于公平,還在於使人受到約束,以達到告誡的效果。

  從2015年“史上最嚴控煙令”成為熱門話題開始,國家陸續頒布了不少嚴格的規定與法令,“史上最嚴”的前綴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確也讓不少人叫苦不迭。然而,愈發嚴格的規定與法令,恰恰説明瞭中國正在向前邁進。尤其是學術教育方面,更加嚴格的約束,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正在將學人的學術成績變得更有價值。

  因此,嚴格的規定,重點不只在處罰,而在於迎來群眾發自內心的改變。“史上最嚴”的烙印,似乎將不少人的步伐困于狹窄之地,但一條條這樣的法規,正在改變人們身邊的不良行為,並使他們在不可越過的“規則線”中得到自我的昇華,而非在其中扮演“落跑者”的角色。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們無法立刻做到“道之以德”,但嚴格的規則卻可以修正人們的道德修養。如若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以道德不可觸犯為底線而非規則本身,那麼中國社會在這方面需要付出的“道德成本”將是極低的,同時也為國家發展進步醞釀了紮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