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孝子豈能靠“工程”培養

2011年11月01日 13: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據報道,由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委員會開展的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近日在北京啟動。該工程將吸收孔子、孟子、曾子等聖賢有關孝行教育的思想精華,結合國內外青少年專家和成功培養孩子成才的優秀家長的先進理念和經驗,計劃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培養百萬中華小孝子,為全國億萬孩子樹立道德榜樣。

  道德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開展孝行教育,引領青少年從小養成孝親敬老的美德,是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風氣改善的重要途徑。但是,如果我們將孝心片面理解,將孝子通過“工程”來培養,其結果不僅會一無所獲,恐怕還要南轅北轍,在背離孝心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是道德的基礎,是諸多倫理觀念的前提。“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作為有靈性的人類,更要有過之。在孝的基礎上,中國傳統道德還把“孝”、“悌”相連,由家庭推向社會,把家庭內部之愛普遍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終構成全社會的共有道德準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從家庭倫理髮散出來的道德觀,更多地強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陶冶和感化,而把道德形式化的種種行為,則會破壞人發自內心的道德感。

  回頭再看這個孝子工程,雖然它有促進青少年道德培養的良好初衷。但這種用工程來促進道德的行為,根子上卻還是教育的“流水線思維”,是“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一次行動:幻想有一個“完美”的道德標準,在此標準下,只需要工程的宣傳、教育、評估機器開動,孝子就能如小汽車一樣,一個一個跑出來,大小一樣,水準相當。

  退一步講,如果真要把培養孝子做成工程,那就得完全按照工程的模式來,事先有設計、中間控流程、最後也要來個工程驗收,看是真正的民心工程還是豆腐渣工程。孝子的標準是什麼?聽多少次父母的話、給父母做幾頓飯還是每月給老人多少零花錢……對此,不用現在的公眾評價,孔子早就有過批評:“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極力反對形式主義的孝心,強調真正的孝順是一種心存感恩的“敬”。因此,培養孝子最重要的是通過道德教育,激發人內心的道德感。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孝心工程”:數百人集體給父母洗腳、老師給學生佈置孝心作業等。事實證明,這種活動不僅不能激發青少年的孝心,反而讓他們産生“是謂能養”的作秀感。

  培養真正的孝子,要多一些行勝於言的道德激勵,少一些浮誇炫耀的形象工程,在社會福利、公共設施等方面更關愛老人,發揚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宣傳那些真心盡孝的道德楷模……如此,隨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轉變,青少年經過耳濡目染,自然會激發出感恩父母、尊敬父母的孝心。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