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不做惡的抱怨者 要做善的行動者

2011年10月21日 11:06:00  來源:西安晚報
字號:    

  “有人落水了,快去救救她吧。”17日晚,正在珠海市平沙鎮河邊散步的袁遠,聽到呼叫聲後立即趕過去,勇敢地跳到水中,救出落水少女。經過醫院治療,少女已于19日平安出院。“當時救人本來就是一種本能,自己也沒想那麼多的事情”,袁遠事後對記者表示。(10月20日《珠海特區報》)

  在筆者看來,在“小悅悅事件”之後,以此為鑒,珠海“勇救落水少女”事件,至少會帶給我們兩方面的啟迪價值。首先,雖然“不敢扶倒地老人”、“見死不救”等道德冷漠事件,時有發生,但類似“勇救落水少女”這樣的“見義勇為”事件,同樣不乏其例、普遍存在。

  這表明,在關鍵時刻,秉持樸素的道德本能和人性良知,勇於對危難者施以援手、拒絕冷漠的人,依然大有人在,比如珠海的袁遠,佛山的陳阿婆。那18名“小悅悅事件”中的旁觀者,其實並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人的道德水準。

  更重要的是,作為對“小悅悅事件”的反省參照,珠海“勇救落水少女”事件也再次告訴我們:怎樣改變和救贖“見死不救”之類道德冷漠症,看起來似乎顯得異常沉重、千頭萬緒,但如果能落實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出路其實也非常簡潔明快,那就是,以我們每個人真切的具體道德行動和實踐,來祛除道德冷漠症。

  “小悅悅事件”發生後,一時間,對“見死不救”道德現狀的痛心疾首,對18名冷漠旁觀者的齊聲譴責,成為普遍而強烈的社會輿論。但是,誠如《南方都市報》日前在以《小悅悅事件,你我都不是無辜者》為題的社論中所説的,“我們表現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發表道德演説之後,我們是否真正願意追隨這種信念,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綿薄卻尊貴的力量?”

  毫無疑問,珠海的袁遠、佛山的陳阿婆,正以他們生動的“見義勇為”道德實踐,追隨了這種信念,並“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到了自己“綿薄卻尊貴的力量”。“心痛不如行動”,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都能不斷追隨袁遠和陳阿婆們,將對冷漠旁觀的道德痛苦,轉換為“見義勇為”的道德實踐,那麼,“見死不救”的道德陰霾即使再沉重,也會有被不斷驅散、重現光明的一天。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