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請花點錢留住“老鄉號”上的“列車員”

2011年09月08日 14:1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農民工胡忠武打了30多年工,這次在河北定州打工一個月掙了兩千元,一高興買了月餅回老家張家口過中秋節。他坐的是綠皮車,也叫“老鄉號”,車速慢,沒空調,但是目前仍很受農民、學生、打工者等低收入群體歡迎。全國鐵路仍有6300節綠皮車在使用中,約佔旅客列車總數的18.4%,在綠皮車上的鐵路職工有近10萬人。(據9月8日《中國青年報》)

  這些年我很少外出旅行,但也偶爾坐過“老鄉號”。六七月份,酷熱難耐,也有趕點和省錢原因。去時坐,但回來無論如何不願坐了,因為熱得受不了,慢得受不了。然而,我卻沒往深處想,常年工作在“老鄉號”上的列車員又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胡忠武這次乘坐的“老鄉號”是4442/3次列車。今年53歲的張立新,是個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淩晨1:44,4442/3次列車準點到達三家店火車站。儘管沒有旅客下車,張立新仍用一塊白毛巾把車門兩邊的手把桿從上到下擦了兩遍,然後在車門邊立正站好。在車站燈光的照射下,手把桿上的漆已經完全被磨去,露出锃亮的金屬本色。他知道,“每次開門後列車員都要擦手把桿。不擦旅客嫌臟,手就不會扶。半夜上下車本身就容易摔倒,不扶的話就更危險了。有沒有旅客都要擦,必須形成習慣。”

  這是一個讓人流淚的細節。這樣的細節還有,由於老鄉們坐火車大多自帶饅頭、煮雞蛋,雞蛋殼常常會撒到地上,笤帚掃不動,列車員都是用手一片片摳出來;列車員隨身都帶著糖,因為坐車的老鄉常有人低血糖,隨時會用到;車上還為老鄉們備有速效救心丸等常用藥,以及針線等生活用品;就連醬菜也是自製的,老鄉們出門幹活兒重、出汗多,他們需要更多的鹽分。

  “老鄉號硬體條件不好,但硬體不足我們用軟體補,服務好了旅客也會很滿意。”車長趙潔這句話所言不差。由此,我不能不想到提供軟體的這十來萬鐵路職工待遇如何?如果不用良好的待遇來吸引人,怎麼會保證常年累月提供的軟體保持高品質?酷暑寒冬,這十來萬鐵路職工是怎麼年復一年堅持至今的?他們看著8成以上的空調車又快又舒服,心裏的平衡靠什麼來支撐?……

  我還想到,那近500萬農村教師又是如何度過寒來暑往的?據報載,截至2010年底,全國幼兒園、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1180.3萬人。其中,城市教師268.3萬人,縣鎮教師427.7萬人,農村教師484.3萬人。這將近500萬農村教師就工作在“老鄉號”上,可是我知道,由於待遇始終留不住人,每年都有大量農村教師在逃離農村。他們的逃離並不容易,找關係托門路甚至不惜血本,太讓人憤怒、難受又無助了。日前,教育部規定,所有免費師範生都要到農村去,意思很明白,先做苦工,不過,至於是不是在壯大逃離的隊伍,繼續讓農村教育師資惡性迴圈,似乎少有人在意。

  “老鄉號”的存在是一種必然,因為還有很多窮人需要它。農村教育也是“老鄉號”。“老鄉號”上“列車員”的待遇是個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傾斜,要貼補,而且是大幅度,大到留住人的程度。這花不了多少錢。寧夏的農村學生免費午餐一年才花掉3個億,窮地方都解決了,其他地方不該臉紅麼?花點錢留住“老鄉號”上的“列車員”,我們的社會才有和諧局面。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