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   社會

大學“精神虛脫”還能否“拯救”

2010年06月24日 08:44:00  來源:紅網
字號:    

  近日,復旦校長楊玉良接受了《中國青年報》專訪,他提到現在大學精神有點迷失,出現了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廣泛的精神虛脫。“才子加流氓”與“才子加帝王氣”將會貽害科學、貽害社會。楊玉良作為名校領導,感同身受,也有發言權。當前中國大學所面臨的種種不足他都進行了剖析,鞭辟入里。

  且以為,若單純的把大學從大環境中剝離出來,只是針對大學的缺陷進行批判,是有失偏頗的。中國目前存在這樣的現象:社會對大學普遍要求過高,容不得大學有半點污垢,還在夢想著大學應該是一方凈土。中國的大學承載了太多,問題也有太多,但這不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推給學校。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大學只該負一部分責任。應該清楚,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大學里的人也是社會人,他們不可能與社會隔絕的。功利主義風行社會,浮躁氣息彌漫,大學自然不會幸免。

  楊校長提到,當今中國的大學沒有成為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脊梁,高校教師也沒有真正崇尚學術崇尚真理。這是一個普遍的事實。在大學里找幾個醉心于學術,不倦于真理的教授、學者很難。學術和課題,也都是量化了的,誰發的論文多,發的期刊硬,誰拿的錢、獲得的功名就多。上面就是這麼規定的,老師也只能這麼幹。雖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歸根結底還是人,是人就有趨利性,即便想淡泊明志,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鬥米折腰,恐怕也很難。因為評價體制就是這樣的,長時間不發論文工資就會受影響,即便學術搞的再好,沒有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公開發表也是不行的。楊校長提到,哈佛大學知名教授羅爾斯15年不發表論文,這要是在中國可能被趕出學校了。

  關于大學成為就業服務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在上大學就業這方面我們和西方那些名校是不能比的,沒有可比性,中國畢竟人多。每年六七百萬大學生和幾十萬研究生畢業,不能讓這些人都去搞學術吧。楊校長認為,大學應該學術至上,不能把就業放在第一位,要著重培養大學精神,培養大師。若真的這麼幹,只會南轅北轍,不解決好就業,不把就業放在第一位,太理想化的結果是引發社會危機。先有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與一定的社會地位,滿足人的最基本需要才能談其他。一味的談精神,談理想,只能是形而上學,畢竟絕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況且,中國需要大師,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大師,具備大師資質的人也只是極少數。

  在大學高度行政化的今天,“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只能是傳說。並不是那些教授學者不知道當前大學里存在的弊端,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不久,筆者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董天策常務副院長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很多人在當領導前都是這麼想的,但坐上那個位子就不一樣了。誠然,這就是傳說中的“屁股決定腦袋”。

  若一個環境有著生產“才子加流氓”的土壤,即便去阻止也是阻止不了的。大學精神普遍虛脫這不是某幾個人,某一部分人所能拯救的了的,說到底這不是大學本身的事情,所以也不全是大學的錯。(侯金亮)
 

[責任編輯:栗琰]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Powered by IIS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