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網路時代 社交有了新禮儀

2017年09月27日 09:11: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現如今,要證明自己在笑,真的需要好努力。”不少網友這樣感慨。的確,在網路社交環境中,許多詞語表達有了特殊的含義。就拿“笑”來講,在網路社交中,至少有以下幾種引申義——

  “哈哈”代表“滾”,“哈哈哈”表示“好無聊”,“呵呵”則表示“懶得理你”……

  這些“潛規則”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為此,還有人特意整理髮布了《新世紀社交禮儀》,讓不少網友“無比贊同”。

  這種社交平臺上的禮儀被專家稱為“泛社交”,其發展變化會對網友們的社交心理和社交模式産生更深層次的影響。

  重構社交禮儀

  很多時候,多打一個字,會産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好”表示“我同意了”,“好噠”表示“我開心地同意了”;“嗯”代表“我知道了”,“嗯嗯”則意味著“我愉快地知道了”。

  在網路社交中,詞語被重新定義,禮儀被重新構建。以前普遍遵循的禮貌和規矩,因為在使用的過程中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添加了新含義,而偏離原意。

  《新世紀社交禮儀》從詞語、標點、表情包等使用方面總結了在網路社交中,哪些話不該説、哪些事情不該做、如何避免尷尬,重新界定了人與人交往的規則和界限。

  比如,“我去吃飯了”的意思是,“這個話題聊的差不多了,我覺得已經稍顯尷尬了。”再比如,一句話結尾加句號會顯得很生硬,可以選擇用“~”、表情或者什麼都不加來代替。而使用表情包,則是化解尷尬的絕佳辦法。

  同時,網路社交也在影響著人與人的交流方式,改變著社交規則。比如,發語音資訊時,應先與對方確認是否方便通話;朋友圈若有多條評論,有共同好友的,都要回復;不回別人微信前最好不要向朋友圈發其他資訊……

  另一方面,從前被認為是“沒禮貌”的舉動,因為時代的變化,也變得可被接受。比如,輔以表情可以輕鬆地表達拒絕,聊天可以隨時開始和結束,沒有正式的招呼和再見,這在微信中就是常態。

  其實,不管是在現實社交中還是在網路社交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不斷更新著的規則和界限,而我們,需要在這些變化中彼此觸碰,了解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共同遵守大家所認同的社交禮儀。

  拓展社交邊界

  有心理專家解釋説,當對方向你説了很多話,你卻只有“嗯”“哦”等回復時,可以説是冷暴力行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網路社交中“一字之差,語義相差萬里”的原因。

  社交工具對我們的影響不再是技術性的,它也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社交行為,拓展我們的社交邊界。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150定律”,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個人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而網路社交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這一數字。

  一家社會關係調查研究機構以QQ和微信對比分析發現,我們曾經在QQ上約陌生人一起玩遊戲聊天,但是微信從開始起步就定位於熟人社交,陌生人進不了朋友圈。發展到今天,微信朋友圈擴大了,很多人的微信好友從熟人往“半熟人區域”甚至“三分熟”“一分熟”延展,這是網路社交圈擴大的必然趨勢。

  然而,近期微信也在不斷推出更新版本,對網路好友加以區分。早前發佈的版本中,用戶可以設置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增加到了三種選項:“最近 3 天”“最近半年”和“全部”,曾引起圈友們一片譁然。而微信近期推出的最新版本,“批量管理不常聯繫好友”功能正在“灰度”上線中。使用這一功能,可以批量管理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沒有回復過朋友圈的微信好友。有網友嘗試這個功能後發現:“微信中60%的好友竟然都成了陌路。”

  影響社交行為

  網路社交禮儀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交環境。隨著網路在人們生活中的延伸,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滿足,這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爾在其著作《群體性孤獨》中描述了當下常見的一種現象: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作報告,聽眾在收發資訊。她把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人們更樂於通過社交網路連線到其他的地方。我們對技術寄予厚望,對他人卻視若無睹。

  早在網路興起之初的1998年,《美國心理學家》期刊上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研究發現,網路的使用對被試者産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比如,縮小了他們的社交圈,減少了他們與家庭的交流,增加了個體的孤獨與抑鬱水準。

  在網上維繫友誼也有不少風險。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蕾切爾格裏夫指出:“由於電子通信的本質所限,人際交往中的種種細微之處可能在網上遺失。本來在喝咖啡時和朋友隨口説的一句話,就算朋友誤解也能及時澄清。可是一旦到了網上,那句話就會永遠存在下去,許多人都會看到並産生誤會。”

  從另一方面講,網路社交對維持“弱人脈”很有效。學者發現,社交網路擴展了我們的社交圈,原本那些分開之後不會再保持聯繫的所謂“弱人脈”,現在也可以通過社交網路保持聯絡。一項研究顯示,友人之間住得越遠,他們在社交網路上的交流就越密切。對這些朋友而言,社交網路把一段記憶中的友誼和一段實實在在的友誼之間的區別抹平了。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