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法制日報:面對老外刻字不妨反求諸己

2017年08月17日 09:08: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一段時間以來,景區刻字現象引起輿論的普遍關注。近日,一組名為“八達嶺長城遭刻字,有大量英文”的照片在微博上流傳,並引發網友熱議。八達嶺景區回應稱,目前景區擁有自己的執勤隊伍,文管科人員也會每天上城巡視,監督並制止遊客亂涂亂畫(8月16日中新網)。

  看完這則新聞,就怕人們生出兩種想法:一是原來老外也喜歡刻字留名;二是老外竟然也不文明,沒必要再把槍口對內,發出“讓親者痛”的譴責。有第一種想法很正常,第二種想法則不可取。

  荀子講,“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於自身的檢省以及對於未來的“詩意”規劃。一段時間以來,旅遊不文明的話題在輿論場上始終高熱不退,一方面表現為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做得不好,出現了很多不文明問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對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指出,當我們講旅遊不文明時,雖然常常採取“內視角”,但這並不是我們所特有的問題。國外同樣存在許多旅遊不文明現象,包括刻字等在國外也時有發生,外國遊客來到中國也時常“手抽”。近年來,長城遭刻字被曝光已不是新鮮事,北京的慕田峪長城、八達嶺長城等都是“受害者”,其中不乏外籍遊客,一些英文甚至被刻在長城入口處最顯眼的地方。去年,一位NBA球員在長城刻字的事件,就曾引起軒然大波。

  由此不難看到,旅遊不文明現象具有普遍性,是一個全球性難題。眾所週知,當一種現象,呈現普遍性時,往往隱藏著“集體無意識”,也由此註定對其改變和提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旅遊不文明也是如此。想想這些年來,我們對旅遊不文明發出了多少呼籲,有關方面制定了多少措施,上上下下付出了多少努力,旅遊不文明問題不還是“頑強”地存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面對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別人身上的不當行為,以此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理由,以至隨波逐流、放縱自己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可行態度是以此為鏡、檢省言行,解決自身的問題或者防止出現類似問題。同樣,面對老外在長城上刻字,不應去嘲笑別人,不應去放任自己,而是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問題,存在的話能不能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門打開,可以説我們已經“與世界接軌”。接軌的過程是要學人所長,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全盤接收。決定一件事要不要做,需要有獨立的價值判斷,不能亦步亦趨。拿旅遊文明來説,有一些不文明行為在國外可能也存在甚至司空見慣,但並不代表我們也要學者做。無論別人有沒有做,一些確實不能做的事,堅決不能做;一些需要做的事,一定要去做。

  因此,老外刻字絕不是我們仿傚的理由。在旅遊不文明現象儼然成為突出問題的當下國人更應該檢討自己、解決問題、做出榜樣,讓世界看到一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中國。換一個角度看,老外在長城上刻字,很難説沒有受到國人大量刻字的影響。相信如果我們做出榜樣,那麼我們不僅能夠理直氣壯地譴責老外刻字,甚至能夠帶動老外文明素質的提升。所以筆者認為,“反求諸己”才是面對老外長城刻字的正確態度。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