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中青報:沒有洩露資訊的“內鬼” 哪來精準詐騙

2017年07月19日 10:1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原標題:沒有洩露資訊的“內鬼” 哪來精準詐騙

  像快遞員這種利用個人職業便利,洩露和出售客戶資訊的行為,只要達到一定數量,就已經構成犯罪,而不是“拘留幾天就完事了”。

  “我知道你們找我有什麼事。”面對湖北荊州警方時,杜某心裏咯噔了一下。警方初步查明,身為國內某快遞公司河北公司的收件員,杜某涉嫌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買賣公民個人資訊4萬餘條,獲利四五萬元。在警方破獲的這起侵犯公民個人資訊案件中,包括杜某,共抓獲“內鬼”13人,他們與杜某同屬一家公司,其中3人還是分公司中層幹部。他們與中間商、非法使用者組成一條黑色産業鏈。(澎湃新聞網7月18日)

  這起案件的查獲,為公眾揭開了由個人資訊洩露到被精準詐騙的全過程:先是快遞員在收件過程中獲得沒有電話號碼的客戶資訊,俗稱“面單”,然後再與快遞公司內部員工勾結,查詢客戶的完整單號資訊,形成“成單”。而“成單”的資訊,從客戶的姓名、住址、電話,到購買了何種保健品,何種品牌的汽車,幾乎無所不包。最後,“成單”便被放在網上兜售,並且根據資訊的“新鮮”程度明碼標價。這些資訊的買家主要是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公司、“收藏家協會”等精準詐騙實施主體。

  這一資訊洩露和詐騙生態,至少釋放出三層資訊:一、在公民個人資訊的洩露過程中,各種行業“內鬼”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成了被騙對象與詐騙實施者之間的“資訊中樞”;二、如果你再接到保健品推銷、收藏品推薦等各式騷擾資訊,那麼幾乎可以確定,你的個人資訊一定是被洩露了;三、現實中那些看似神通廣大的保健品推銷員、房屋仲介,能夠對你精準“下手”,“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其實沒有多少訣竅,不過是建立在對大量個人資訊違規佔有的基礎之上。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