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海外版望海樓:中國經濟已經行穩必將致遠

2017年07月19日 10:1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超出預期,全面向好;令人振奮,鼓舞世界。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均為6.9%、企業利潤快速增長、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回升、外貿結構不斷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不錯的增速面前,中國自信淡定。相比于明面上6.9%的增長速度本身,一些潛藏在深處的、能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趨勢性特徵的資訊更值得關注。這些資訊不僅能更加全面反映中國經濟到底“行不行”,還能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經濟究竟“為什麼行”。綜合分析不難發現,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有三方面特質不容忽視:

  一是發展理念新。理念源於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在經濟發展起步時期,依靠資源要素累積的粗放式發展往往會帶來經濟快速增長。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只有發展理念與時俱進,才能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中國及時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了科學理念支撐。如,2017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3%,再次跑贏了經濟增速,就是共用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而促進居民增收進而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符合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規律。

  二是改革力度大。近年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在經濟領域,面對工業製成品價格下降、居民消費需求外流、企業再投資意願減弱甚至經濟增速放緩等各種新常態特徵,中國清醒地認識到,經濟雖然面臨週期因素引致的需求波動,但主要矛盾卻集中在産品不能適應消費變化、要素配置不盡合理等供給側方面。找準病灶後,中國及時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個重點方面推出改革措施,力度很大。今年的“期中答卷”中,工業産能利用率提高,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企業負債率和成本回落,環保、水利、教育、交通等短板領域投資加快,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積蓄的一股股全新動力。

  三是政策措施準。宏觀經濟穩中向好離不開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迸發。近些年,中國社會對企業家、科研人員、創業者等微觀經濟主體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不僅中央政府接連推出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措施,各地也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支援創業、鼓勵創新的政策。其中,有的從壓減“公章數量”做起,著力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有的主動推行科技成果産權制度改革,確保科研人員通過創新實現“名利雙收”;還有的結合轄區內自然資源稟賦特點,積極構建“産、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惠及世界。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OECD)等機構紛紛調高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其中,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不僅成為世界經濟預期提振的重要支撐,更與美、法、日、德等主要經濟體階段性走強一道,成為拉動彼此外部需求的重要力量。

  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經濟目前已經行穩;完全可以相信,中國經濟未來必將致遠。這,顯然是中國之幸、世界之福。

  (作者為本報編輯)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