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去僵屍化”更利於事業單位幹事為民

2017年07月13日 09:56: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去僵屍化”更利於事業單位幹事為民

  有的僵屍事業單位僵而不死,蛻變為解決幹部待遇的去處和承接人員安置的下家,但刀刃向內的自我改革,尤其需要智慧、勇氣和擔當

  依靠政府補貼、銀行續貸勉強維繫的“僵屍企業”,已為公眾所熟知。但在一些地方的政府職能部門架構中,有些事業單位呈現組織空殼化、職能空心化的特徵,不僅難以履職盡責,還擠佔寶貴的事業編制名額。將這樣的事業單位稱作“僵屍事業單位”,並不算過分。

  在中部省份安徽,當地編制部門就構築起了“編制週轉池”,試圖打破“無編可用”與“有編不用”的結構性矛盾。“編制週轉池”借鑒資金週轉流通的基本原理,將編制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將長期空編匯聚起來當作“編制存款”。根據缺編單位實際狀況分類施策、精準投放,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精準投放的編制從何而來?這自然要從“僵屍事業單位”身上想辦法、做文章。山東省的編制部門就為甄別“僵屍事業單位”劃出清晰紅線——事業單位出現主要職責消失、原承擔的特定工作任務已完成、履行職責的法定依據已消失,已無在職人員或雖有少量在職人員、但已長期不開展工作等情況,都將面臨裁減、整合的命運。

  於是,一批廳局機關招待所、後勤培訓中心、行業報刊社、某項活動辦公室,紛紛顯出了“僵屍”原形。瘦身得來的編制名額,轉而投向教育、衛生、環保等民生領域以及直接為百姓服務的基層單位。這樣惠及大眾的改革,自然贏得多數人的叫好與點讚。

  不過,刀刃向內的自我改革,比一般改革更需要智慧、勇氣和擔當。從來沒有哪家事業單位,在設置之初就想成為“僵屍事業單位”。空心化、空殼化也是歷經世事變遷後産生的。譬如,有的機關招待所,樓層佈局老舊、人員年齡偏大,面對市場競爭毫無勝算;有的行業報刊社,受到新媒體業態衝擊,處境江河日下,不得不依靠舉辦會議、承辦展覽過活;還有的培訓中心,甚至不得不依靠上級主管部門籌措資金倒貼維繫。

  這樣的事業單位,非但無法促進事業發展,反倒成了事業前進的累贅和負擔。當然,即便改革勢在必行,也並非一帆風順。有的“僵屍事業單位”僵而不死,已蛻變為解決幹部待遇的去處和承接人員安置的下家,改掉它,自然會觸動相關部門的既有利益。明面支援、暗中抵觸,行動遲緩、以拖待變,要求撤一個單位再重新設一個單位,類似為部門利益考慮的“小九九”仍不鮮見。

  需要強調的是,設置事業單位的初衷,是要提供優質社會公共服務。基層教育、衛生、環保等民生領域,點多面廣,工作量大,無形之手無法及時因應百姓的服務需求。通過行政手段調配編制資源,提供一定的待遇保障,從而確保公共服務有人做、能做好,這才是事業單位、事業編制的應有之義。

  人員安置、債務清算則是事業單位“去僵屍化”的要隘。人員安置方面,不妨分門別類加以安置,或充實到重組後的新單位,或組織開展新的崗前技能培訓,或穩妥過渡準時退休;債務清算方面,需要對長年累月形成的債務心中有數、穩妥處置、多元化解,從而使改革帶來的陣痛降到最低。

  幹事業,是事業單位永恒的目標,也是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目的所在。利用一系列改革手段,令事業單位告別人浮於事、重現活力,讓物盡其用、人盡其能,各項社會事業才能迎來蓬勃發展、加速前進的春天。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