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家和萬事興

2017年07月05日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不僅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基本物質保障,而且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環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歸結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搖籃、情感的港灣、文明的載體。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中華文化強調人倫之道,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家庭倫理道德規範,如尊老愛幼、父慈子孝、夫勤婦儉等,這些家庭倫理道德規範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家庭關係和家庭模式、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禮記》説:“父子篤(父子相親),兄弟睦(兄弟相睦),夫婦和(夫婦相和),家之肥也。”所謂“肥”,即健康、和諧、融洽之意。在我國先賢看來,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責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為團結協作的整體。當然,家庭之中難免會有矛盾,這就需要協調。協調得好,大家都心情舒暢,同心協力發展事業、發家致富,培養子女健康成長,這就是“家和萬事興”。

  家庭關係的重要協調和保障機制之一是孝道。“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孝道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濃烈家族親情,對家庭穩定乃至社會穩定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孔子認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把“孝”的準則訴諸報恩的情理。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懂得報恩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必備品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華文化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像宗教那樣通過教堂而主要是通過家庭來培育這種品質。“立愛自親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強調從報父母養育之恩開始,再推擴到報師長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等。親情之愛猶如投進湖面的石子,蕩開的層層漣漪由近及遠。傳統的孝道還要求子孫繼承祖輩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業,弘揚祖輩的進取精神和堅韌品格。這是家族乃至民族發展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的重要精神紐帶。

  家庭關係的另外一個重要協調和保障機制是夫婦之道。夫婦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對待夫婦關係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標準。《中庸》有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認為君子之道首先體現在夫婦關係之中,夫婦之道與天地之道是相貫通的。歷史上,男尊女卑的現象在漢唐時並不明顯,宋明以後問題才越來越嚴重,這當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會,也有許多忠於愛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東漢時期的宋弘、唐代的尉遲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難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為千古佳話。漢代隱士梁鴻與其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這些事例對今天的中國人仍有很強的啟示和借鑒意義。西方文化有重視個人自由與權利、忽視個人責任與義務的傾向,容易造成家庭的不穩定。而重視夫婦之道與家庭和諧,則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優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沒有穩定的夫婦關係,就不可能有穩定的家庭;沒有和諧的夫婦關係,就不可能有和諧的家庭。對傳統夫婦之道進行合理揚棄,對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04日 07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