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2017年05月10日 14:2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具有世界眼光、培育世界胸懷、作出世界貢獻。為此,習近平同志提出“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我們必須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新發展的引領旗幟。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年曆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到21世紀中葉,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從1848年《共産黨宣言》發表標誌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一個歷史階段,其主要任務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這一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形成和豐富完善,並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二個歷史階段,其主要歷史任務是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回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問題,如何從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問題,以及社會主義改革等問題。這一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主要體現為列寧主義的形成,在中國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以及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初步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到下個世紀中葉,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水準。這一時期,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集中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21世紀中葉,正是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實現的偉大歷史時刻,這在科學社會主義第三個歷史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

  鄧小平同志曾作出過關於第三個歷史階段的深遠預見:“我們中國要用本世紀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時間,努力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我們要用發展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讓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堅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我們要從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的高度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地解答了“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課題

  我們黨治理社會主義社會,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歷史進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需要把以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的問題進一步解決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這就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今天,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根據我國傳統、現實國情和長期治理經驗,創造性地推進治國理政事業,形成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造了不同於歷史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模式,形成了相對於西方社會治理的獨特優勢,為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積累了成功經驗。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治國理政的根本特徵和重要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開闢了一條現代化新路

  我們黨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為世界提供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新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值得借鑒的成功發展之路。

  在歷史上,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其成功經驗和積極成果是對人類發展的重要貢獻。但據此就認為西方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可行之路、普世之路,其他國家別無選擇,必須亦步亦趨,則是錯誤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西方現代化道路有其固有的矛盾弊端和制度局限性。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從一定意義上説,也是西方現代化的危機。現在的“西方亂象”,如貧富差距懸殊、難民潮危機、民粹主義氾濫、恐怖主義猖獗、逆經濟全球化暗流涌動等,都標誌著西方現代化弊端重重。一些對西方現代化模式亦步亦趨的發展中國家,有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有的成為受西方國家統治和支配的“週邊國家”,喪失了獨立性;有的在“華盛頓共識”等方案的引誘下,或在“結構性調整計劃”的猛藥“醫治”下陷入破産;有的在“顏色革命”中陷入政治動蕩、國家分裂。

  中國共産黨人立足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借鑒但不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經驗,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麼辦?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相容並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中國開闢的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現代化的路徑依賴。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以開拓創新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把現代化的“後發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走出了一條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現代化道路。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符合當今中國實際的鮮活的原版。中國開創的新的現代化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榜樣和經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黨圍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等,積極回答“人類社會向何處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充滿了不確定性。西方金融寡頭和西方國家為追求超額資本利潤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而今卻為了自身經濟利益而關門建墻,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世界向何處去?人類走向何方?對此許多國際政治家和戰略家都陷入焦慮、徬徨和迷惘之中。

  在深刻複雜的世界大變局中,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國。中國共産黨人根據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把中國發展和世界各國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既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把握歷史發展大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積極向人類社會提供豐盈鮮活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推動構建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推動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治理難題。中國遵循新發展理念,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包容發展、共贏發展”的新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國際秩序新原則和人類社會發展新願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黨對當今時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創造性回答,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世界更美好、讓各國人民更幸福。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資訊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0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