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編輯札記:對中國經濟,要自信也要清醒

2017年03月14日 09:5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從世界銀行到普華永道,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到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國際機構今年初以來紛紛發佈報告,看好中國經濟,讓“中國經濟崩潰論”再次崩潰,也值得我們進一步解讀和客觀分析。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和政治評論家每隔幾年就會陷入“中國經濟崩潰論”的迷幻綜合徵。但無論是妄稱“中國即將崩潰”,還是危言“中國經濟站在懸崖邊”,不管何種論調、何種版本的“中國經濟崩潰論”,都已經被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所證偽。中國用腳踏實地的發展一一回擊了。

  “中國經濟崩潰論”為什麼始終不斷?拋開某些主觀的政治因素,從經濟層面分析,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框架主要基於西方經濟體的運作模式,然而,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無論速度還是模式都是西方經濟史上所不曾出現過的。因此,簡單粗暴地將西方經濟體的分析框架套在中國模式上,本身就是不嚴謹、不負責任的。對西方人來説,面對中國經濟崛起這一事實,最困難的不是預測和計算,而是如何解釋中國經濟奇跡。

  中國以適應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給出過結論:一是開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轉型是“歷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劃”;二是“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一系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劃,其結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將中國崛起視為哈耶克“人類行為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換言之,中國具有制度優越性,這包括:政治模式、經濟模式和社會模式。

  毋庸諱言,中國經濟運作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還需理性客觀應對,比如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但中國經濟經歷的還只是陣痛,而美國自20世紀以來已發生了大大小小十多次經濟危機。經歷轉型期的中國在追求更有含金量的增長,可以説經濟增速新的6.5%比舊的8%更健康。

  還要看到,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特點,能夠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正如以價值投資著稱的傳奇人物巴菲特所説,我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有信心,中國的發展會隨著時間發展會越來越好的。

  當然,在抵制“唱空中國”的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做多中國”的“捧殺”。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發展道路上仍佈滿艱難。我們首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確保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增長。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為世界經濟的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4日 23 版)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