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2017年03月13日 11:0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要讓每一個幹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語出《論語季氏》,意思是見人有善,則欣慕嚮往,唯恐趕不上;見人有不善,則深惡痛絕,如將手伸到沸水中,唯恐不善會玷污自己。人生在世,會遇到種種誘惑,誘惑越大,慾望越大,越容易出問題。如果模糊了是非對錯的界限,分不清善惡美醜,看不清益友與損友,就很容易誤入歧途,鑄成大錯。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養成了樂善好施、誠信友善、與人為善的品格。善的追求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方向,蘊含著和諧共贏的價值理念。善對於普通人來説,是心懷善意,關愛他人,與人和諧;對於領導幹部來説,是心懷天下,關愛百姓。領導幹部追求的善,理應有更高要求,不僅是個人的德,還是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孟子説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但他更強調統治者具備惻隱仁愛之心。施行愛民惠民的仁政王道,這對於君主來説是最大的善行。

  善是仁人志士修身的追求,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特徵,是實現仁政的出發點。向善之路的最大障礙是貪慾。控制貪慾之心,不起貪慾之念是修身立德的基本功夫。只有意志堅定、自控力強的人才可以達到善的要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朝聞道,夕死可矣。”“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這些道理都是君子的準則。掌權者可以利用便利機會實現“不義而富且貴”,但是,一旦伸手,就違反了善的道義。伸手之時,也就意味著他拋棄了應有的操守。

  孔子發現,面臨禮壞樂崩的局面,善的堅守者越來越少,其內在原因是執政者缺乏敬畏之心。君子應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一旦無所敬畏,君子也成了小人。在孟子的性善論中,必要條件就是人要有“羞惡之心”,即恥感。孟子説,“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而兩者的差異就包括人有恥感,而禽獸沒有。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論述了善惡的由來。致良知,認識善與惡,在實踐中為善去惡,才能積善成德。

  古代士人為善去惡的做法,其中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就是以身作則,保持高潔的品行,不流俗,不媚俗,不低俗,堅守向善的社會價值取向。《世説新語德行》記載,東漢末年,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任豫章太守時,一到治所就準備去拜訪當地的賢人徐孺子。“見賢思齊”“見善如不及”的行為傳為佳話。管寧與華歆一起在菜地裏鋤地,鋤到一塊金子,管寧照樣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丟了出去。二人又曾經同坐一張席子讀書。有顯貴乘車從門外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跑出去看。因此,管寧羞于與華歆同處,“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寧割席,堅決與不同道的人決裂,表達了他的價值追求——不諂諛權貴,視金錢為糞土。可見,觀察一個人與什麼人交往?朋友圈有哪些人?也是檢驗是否保持善行與名節的辦法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貪慾似火似水,極易燎原滔天。反腐敗鬥爭既要保持高壓態勢,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又要從思想觀念入手,營造向善的社會氛圍。廉恥需要慎獨的修身、道德的自律、慾望的控制,也需要建立一整套核心價值觀的教化體系,營造廣泛的無所不在的向善的輿論環境,培育良好的社會風俗。如此,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與社會風俗就會逐漸形成。

  (作者:孔德立,係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孟子研究院特聘專家、尼山學者)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