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國企利潤恢復性增長的最大意義

2017年03月01日 09:2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國有企業一舉結束兩年利潤負增長局面,2016年實現了利潤增長6.7%,創出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同時,利潤來源也發生重大變化,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等行業利潤比重顯著上升,結構優化成為新趨勢。(2月28日《人民日報》)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國企月度累計利潤增速從2014年10月開始就出現了負增長,進入2015年後更是出現“斷崖式”下滑。經過兩年左右的陣痛徘徊期,2016年國企利潤出現止跌回升、利益結構呈優化趨勢,無疑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局勢下釋放的一個重磅利好信號,它表明國有企業在經濟艱難期已站穩了腳踏,承受了巨大的改革風險考驗。尤其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呈現“四個優”,即主營業務止降回升轉型優、利潤總額由降轉增效益優、利潤率上升品質優和企業扭虧成效優,更表明我國經濟已由V形反轉,顯示出實體經濟即將走出低谷漸入向上空間,趨勢令人振奮。

  但國企利潤恢復性增長的最大意義在哪?筆者認為應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為國企加快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並提供了無限動能。這兩年國企一方面受國內外經濟疲軟影響,導致經營性困難加劇,另一方面推進國企改革也給國企帶來了不小壓力,兩種因素疊加既導致了經營利潤下滑,也讓不少人對國企改革産生了懷疑甚至動搖。而經過兩年艱難運作,國企經營利潤終於迎來了重大轉機,表明國企發展動力有所增強,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和挑戰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國企盈利趨勢會延續整個2017年,今年中央企業已迎來“開門紅”——1月份實現營業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8.7%;利潤總額891.2億元,同比增長24.5%,開局已表明瞭持續向好趨勢。它會讓國企及全社會對國企改革樹立更加堅定的信心,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使國企迸發出更大發展潛能,戰勝經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其次,為中國經濟增長形成了強大的引擎力和示範力,增強了各級政府戰勝困難的信心。國企是中國的經濟支柱和改革創新的物質基礎,國企利潤回升既能讓國企更好地承擔振興中國經濟的重任,更能為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打氣壯膽”,讓各級政府及全社會看到中國經濟的希望,使各級政府加大對國企改革的支援力度,全力解決國企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效消除體制性障礙,使國企更加煥發生機活力。更為重要的是,國企利潤回暖,説明中央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是對的,國企改革的道路是正確的,並告訴各級政府一個真諦:只有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持續不斷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效益,才能為推動國企復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再次,為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創造了條件,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全面轉型升級。此次國企利潤回升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利潤行業集中度下降,表明國企整體行業創利能力提升;二是國企利潤主要來源於主體業務,表明國企經營自我約束能力增強;三是製造業利潤上升較快,表明我國製造業高精尖水準大幅提高。國企利潤構成的變化,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的縮影。尤其是新動能、新熱點正在國企內部集聚,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等行業已連續三年進入到十大盈利行業,電子工程、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在形成。這體現了結構轉換過程中新動能正在培育壯大,結構在優化,為國企利潤增長和經濟企穩轉好奠定了紮實基礎。

  然而,也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還須保持高度警覺,繼續出臺國企改革和推動經營好轉及利潤回升的政策措施,國企才能最終重振經營雄風。因為從世界範圍看,世界經濟仍在艱難復蘇,國際貿易低迷,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增加。國內方面,經濟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下行壓力依然存在,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矛盾仍較突出,且企業自身仍存在結構性矛盾需解決,不能有絲毫懈怠。(莫開偉)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