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美食上網,安全更需上線

2017年02月28日 13:5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為“舌尖安全”護航,需要樹立更多實體屏障,讓食品生産的軌跡可循,讓食品安全的責任可溯

  “沒有實體店將禁止送外賣?”“在朋友圈還能賣自製食品嗎?”“家廚等共用經濟的小船是否會被打翻?”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網路餐飲服務新規,對網路餐飲服務中的各方行為進行細分和規範。其中,“利用網際網路提供餐飲服務的,應當具有實體店舖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規定,引發熱議。輿論的關切,凸顯了新規的現實針對性。

  “小心翼翼地將每一個故事藏進蛋糕裏,換作甜蜜告訴你。”這是一位私房烘焙店主發的朋友圈狀態。如今,“私房菜”“自製美食”走俏朋友圈,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潮流、“新食尚”。而這只是當今網際網路餐飲服務發展的一個剪影。報道顯示,去年我國外賣O2O市場規模已達1524億元,而隨處可見的外賣小哥也已成了城市新的風景線。網購美食、線上訂餐如火如荼,帶給了人們更豐富、更便捷的“舌尖體驗”,也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食紛紛“上網”,給食品安全增加更多不可控的因素。俗話説,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吃是人們心中的大事,吃得安全更是最基本的訴求。隔著螢幕訂餐,另一端是乾淨敞亮的美食工坊,還是臟亂差的“黑作坊”,人們不得而知。一旦出現安全問題,那些沒有執照的賣家只要登出網上的資訊,就能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曾在微信朋友圈裏火了半年多的某“網紅曲奇”,最近被發現竟是“三無産品”。如此反差,讓不少人直呼“很不網紅很不美”。而不時見諸報端的“黑盒飯”“毒盒飯”,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因此,為“舌尖安全”護航,需要樹立更多實體的屏障,讓食品生産的軌跡可循,讓食品安全的責任可溯。

  此次“綁定實體店”的網路餐飲服務新規,可謂對當下現實的及時回應。它不是要把餐飲服務“趕下網”,而是要在網路餐飲食品生産的源頭豎起一道安全防線,讓真正有食品生産能力者進入市場。對此,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實體店並不是一定要求有就餐場所,關鍵是看能否保障食品安全;對於沒有實體店、沒有許可證的,可以參照小作坊、小攤販的管理辦法進行監管。讓人們通過網路亦能享受放心的美食,讓網路餐飲的監管告別“真空”地帶,問題發生時能迅速找到責任主體,這正是制度設計的初衷和目的。

  網上訂餐、家廚共用等餐飲新模式,不只是中國特有的現象,也是世界各國都在經歷的熱潮。這些新興領域,也是監管的重點。在澳大利亞,任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以及外賣,都需要申請商號,同時要符合澳大利亞食品加工方面的安全條例;而美國則以嚴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召回制度以及懲罰性賠償制度等三把“利劍”,來保證網路訂餐的安全。在食品問題上,效益應讓位於安全,監管要和市場共振,這已成為國際上普遍的共識和行動。

  如今,網路訂餐、網購食品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優先選擇,而網路餐飲能否健康發展,食品安全是基本前提。網路餐飲,不應只是回應大眾對“快”的要求,更應滿足對“好”的期待。在“産”上把好關,在“管”上用足力,才能讓人們真正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8日 05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