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本就是成功

2017年02月09日 09:38: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成功與否並不能只在物質角度去衡量,做自己喜歡的事,收穫了精神上的愉悅,未必就不是一種成功。

  近日,一篇名為《她曾是省狀元 讀完清華北大卻成了遊戲主播》的報道,登上各大媒體和新聞客戶端彈窗,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文章的女主人公,本名石悅,2006年內蒙古理科高考狀元,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則是在北京大學深造。她目前是一名網路遊戲主播,在某網路直播平臺擁有109萬用戶的關注,新浪微博90萬粉絲。然而,這篇報道發出後,卻受到了一些網友的“謾罵”和質疑。

  我很理解網友們的質疑,在這個名牌大學資源還只有少數人可以享用的時代,石悅的舉動多少顯得有些“離經叛道”。從傳統社會分工和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視角上看,她從事建築方面的工作,或許最“順理成章”。

  可人生的一切並不都是可以提前編排規劃好的,稍有閱歷的人都知道,生活的複雜性決定了人生規劃也只能是粗線條的。細緻規劃,事前就將所要達到的目標加以確定,然後按部就班地執行,可能會收穫安穩的人生,也很可能在這個變化加快的社會中失去很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如今,我們看到許多畢業生選擇跟專業不對口的職業,這是成熟、具有一定流動性的社會普遍現象。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學什麼專業,就要做什麼工作”的老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摒棄。

  實際上,大學教育給予人的財富,不只是純粹意義上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自身理念上的成長。對此,我也有切身的體會。步入大學前,出身小縣城、父母雙職工的我,一直覺得“世上只有兩種入流的職業選擇,一個叫事業單位,一個叫公務員”。但是現在,我認為,最好的職業是自己感興趣的,閱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這是大學生活給我的最大教益。

  當年輕人有勇氣放棄一些東西,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社會輿論應尊重這類看似“離經叛道”的舉動。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領人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極致,並享受這種探索勞動的過程。石悅就表達過對網路遊戲的獨到理解,通過網路遊戲主播這個平臺,她可以去傳播推廣自己的所想所愛。

  當然,擁有這一份“奢侈的任性機會”,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於石悅來説,她的父母不需要剛畢業的她來贍養,父母對她的要求也僅僅是“能養活自己”。這是很多高校畢業生求之不得的,因為他們剛畢業,就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壓力,家庭需要他們儘快工作賺錢以貼補家用。生活,確實還有詩和遠方,但如果沒有盡到對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就不配談詩和遠方。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兼顧到現實情況下尋找自己志趣所在,才是年輕人應走的道路。(林旻煜)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