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麥當勞放長線是為釣大魚

2017年01月11日 09:58:1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我國餐飲市場快餐所佔比例遠低於成熟市場,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居民在休閒和餐飲方面的消費將持續增加,我國快餐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在各方資源參與下,中國快餐業整體水準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百姓可選擇的功能表也會更加豐富、健康。

  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的控制權益將出售給中資財團,收購方中信股份1月9日通過港交所發佈了有關公告。此次交易中,中信、中信資本和凱雷以最高20.8億美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從而獲得麥當勞中國內地和香港餐廳20年經營權。收購完成後,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將合計持有麥當勞中國52%的股權。

  麥當勞是首批進入中國內地的美國品牌,一度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儘管這樁收購交易仍需監管機構審批,目前距交易最終完成還有些時日,但消息還是引起了輿論熱議。當前中國餐飲業的競爭趨於白熱化,隨著本土快餐業崛起和中式快餐市場份額的擴大,洋快餐以往在就餐環境及配送方面的優勢不再明顯,麥當勞直營店的利潤近年也不斷縮水。在此背景下,麥當勞“賣身”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被一部分輿論解讀為其有意退出中國市場。其實,這種解讀大大地誤會了麥當勞。

  此次交易的主要內容是出售特許經營權,麥當勞並非要退出中國,也不會放棄對麥當勞中國內地和香港餐廳的掌控。在交易達成的合作框架下,作為全球最大跨國連鎖餐廳的麥當勞公司還將持有新合資公司20%的股份。同時,雖然中資財團將派員進入合資公司董事會,但麥當勞現有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這意味著一些網友期待的“麥當勞裏賣炸醬面、水餃、炒粉”之類的情形不會輕易出現,也就是説,未來中方大股東很難“為所欲為”。

  其實,此次收購交易完全服從於麥當勞的既定戰略。表面上看,麥當勞出售了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剝離”了部分業務,實際上是引入了中國本地資本和資源,一則可以分攤風險,二則為了加速擴張。麥當勞公司此次交易看似出售了部分權益,實際是以退為進、放長線釣大魚。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不僅面臨中式快餐企業的圍追,更有來自“同門兄弟”的巨大競爭壓力。麥當勞雖是全球最大連鎖餐廳,在中國卻長期被肯德基壓制,截至去年底,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直營和特許經營餐廳約2400家,僅為競爭對手肯德基在中國餐廳數量的約一半。而且,從目前態勢看,這一差距不僅難以縮小,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中國市場是全球的增長引擎,中國餐飲業更是潛力不可限量,在這種情況下,麥當勞不僅無意退出,而且不甘於“老二”的位置。中信在國內擁有深厚的政商資源,且控股多家著名地産公司,麥當勞此次選擇中信,其實是意在放手一搏、奮起直追,借助中國本土企業的資源和資金加速門店擴張,進而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自身盈利水準。

  綜觀我國餐飲市場的發展歷程,洋快餐的進入引發本地快餐業的升級和洗牌,而國人追求健康的消費理念也不斷改變著洋快餐的功能表,我國快餐市場在競爭中得到了快速發展。近些年來,國內快餐企業逐漸實現了中餐標準化操作,進而在某些行銷層面超越了洋快餐。面對激烈的競爭,麥當勞等洋快餐選擇出售部分權益,並非是不想在中國“混”下去了,而是想更快實現本地化,從而獲得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餐飲市場快餐所佔比例遠低於成熟市場,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居民在休閒和餐飲方面的消費將持續增加,我國快餐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此次麥當勞收購案中,有餐飲局外企業深度介入,這表明快餐市場已獲得更多資本關注。這預示著在各方資源參與下,中國快餐業整體水準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百姓可選擇的功能表也會更加豐富、健康。(樊大彧)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