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善於“借水行船”講好“中國故事”

2016年12月16日 16:3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善於“借水行船”講好“中國故事”

  如果要概括中國電影行業2016年的市場表現,“高開低走”是最準確的形容。猶記得,今年第一季度內地電影票房創下145億元的新紀錄時,業界紛紛給出了“2016年度總票房突破600億元”的樂觀預測,甚至有不少人揚言中國很快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票倉。但截至12月11日,今年票房總量仍未追平去年440億元的紀錄,這意味著從2003年至2015年連續增長超35%的神話正式終結。

  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隨著幾大線上票務平臺競爭格局已定,去年高達四五十億元的“票補”在今年全面退潮;另一方面,今年趕上了業界所説的創作“小年”,高品質類型片不足,既缺《捉妖記》這樣的“爆款”,又缺《大聖歸來》這樣的“黑馬”。此外,有關部門加大了對虛報票房、“幽靈場”等亂象的治理,擠掉票房中的水分和泡沫,也是票房數據回落的重要原因。

  從一些核心指標來看,中國電影市場仍處於增長狀態。但目前全世界的電影工業都處於震蕩之中,中國電影不可避免會出現波浪式起伏。而且經過多年的文化啟蒙和進口大片洗禮,中國觀眾的文化消費觀念漸趨成熟和理性,對中國電影也有了更高的審美期待和創新要求。在這樣的語境下,中國電影行業正在重新洗牌,亟待通過內容創新來提高品質,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

  中國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是中國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表徵。這幾年,“熱錢”源源不斷地進入電影行業,很多從沒拍過電影的作家、演員也敢執導筒,隨便拍個“IP+小鮮肉”的片子就能賣出上億元票房。單從商業的角度考慮,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巨大,能忽悠到投資人和觀眾就能賺得盆滿缽滿,但這種短視、功利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場瞞和騙的遊戲,透支的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如果電影工作者“不爭氣”,最終會將電影消費這個重要的文化傳播、成風化人的渠道拱手讓人。事實上,如今很多中國觀眾已經對粗製濫造的國産電影失去信心,不少人只在有進口大片上映時才會買票進影院。而根據中美簽署的電影備忘錄,2018年開始將會有更多海外電影來中國“攻城略地”,如果中國電影工作者仍然在數字泡沫中“自我陶醉”,接下來恐怕會遭遇更慘烈的衝撞和潰敗。

  面對已經變化的市場和已經變化的觀眾,電影從業者需要更開放的心態。盲目蔑視海外電影是鴕鳥心態,“國産電影保護月”也不是長久之策,多向好萊塢等競爭對手學習,促進中國電影行業轉型升級才是正途。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那些“大師級”導演要勇於擔當探路者。他們有更豐富的從業經驗、更得天獨厚的資源、更強大的市場號召力,也更容易掌握用好萊塢敘事講好中國故事的訣竅。

  在這方面,張藝謀導演的新作《長城》堪稱典範。對於張藝謀來説,首次執導英文電影、首次嘗試“中國英雄拯救世界”的怪獸片、首次操盤史詩級好萊塢項目,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他用好萊塢的“套路”講述了一個地道的“中國故事”。無論是源自遠古神話中的怪獸“饕餮”,還是以“五獸”為圖騰的五支禁軍,抑或水墨畫質地的霧里長城、漫天孔明燈和箭如飛蝗,都帶著清晰的中國文化印記。

  從多年前積極嘗試民族電影、武俠電影,到與好萊塢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合作,張藝謀再次走在了行業前列。這種帶有探索意義的電影未必是完美的,“最少有1億海外觀眾來看”的目標能否實現也還有待市場檢驗,但用“借水行船”的方式傳遞中國價值觀,講述中國故事,本身就值得肯定。在中國電影行業進入調整期、海外電影衝擊日益劇烈的當下,我們樂見這種突破和創新給中國電影找到新路。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