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匠之不存,技將安在

2016年12月13日 11:00:5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匠之不存,技將安在

  近日,有關故宮的一則新聞引起人們的熱議。2002年,故宮啟動“百年大修”規劃,按照計劃這一工程將持續至2020年。但從2014年起,該工程卻中止了一年多時間。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擁有傳統修護技藝的老工匠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返聘繼續在故宮工作,成為工程中止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文物保護的財政投入。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熟練修護文物傳統技藝、掌握傳統技法的工匠越來越少,工匠斷層、人才流失、工藝失傳,嚴重影響文化遺産保護與修護工作。就在今年,一則“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的新聞引發輿論持續關注,現在“故宮維修中止”又引起人們熱議,這兩則新聞其實反映了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文化遺産保護,越來越缺少掌握傳統技藝的熟練工匠。

  文化遺産所具有的各種價值,離不開對文化遺産實物本體的保護與傳承。沒有對文化遺産實物本體的有效保護,就無所謂負載在遺産上的諸多價值。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産,需要一支工匠隊伍。這支隊伍掌握傳統技藝、熟悉符合規制的建築物料,可以修復歷經風雨的文化遺産,由此,文化遺産的生命才會在這些工匠手中不斷延續。

  以福建尤溪土堡保護為例,作為一種堪比土樓的建築藝術形式,福建土堡的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其修復使用的方法已經與傳統方法明顯不同,這種“新”方法對建築安全的潛在影響,是土堡長期保存的隱患。放眼全國,與福建土堡保護類似的問題在許多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壁畫修復、古建築維修、雕刻技藝,這些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技藝本身實際上也已經成為一種需要保護的遺産,而掌握這些技藝的工匠,或年事已高,或轉做他行,或傳承無人,致使這些支撐文化遺産的“匠”與“技”正在消失。

  “匠”之不存,“技”之難在。悠悠中華文明史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有一代又一代中國工匠的存在。萬里長城的雄偉、敦煌壁畫的驚艷、蘇州園林的精緻、龍門石窟的莊嚴,今天,我們手中攥著的這些國寶,無不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把這些寶貝完好地傳承給下一代,是每一代中國人的使命。

  留住文化遺産中的“匠”與“技”,找回守護民族歷史傳家寶的那些技藝、絕活、高人,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工匠隊伍,是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人在則技在,技在則藝傳。為此,高校的職業教育和專業設置都應關注這一問題,搶救那些尚在的老工匠們的技藝,搶救文化遺産的實物本體,將中華傳家寶完整地交給下一代。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