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對大學失望 進而喪失人生目標

2016年11月29日 10:38: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最近,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價值觀缺陷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並稱之為“空心病”。針對徐凱文的驚人之語,有北大學生撰文反駁,自己就是那四成學生之一,稱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調查、測評並不靠譜。

   怎樣看待“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這一調查結果?有人據此質疑基礎教育的唯分數論、功利主義,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有人則認為新生進入大學,陷入迷茫和困惑,是成長的一部分,不必太大驚小怪;還有人則指出大學有責任幫助新生樹立目標,引導新生做好大學規劃,度過迷茫期。而北大學生的“反駁”,則給大家提供了另一個視角: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沒有錯,引起社會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也是心理諮詢工作者的責任,但基本前提是:尊重學生的權利,保護學生的隱私。這是育人的基礎。否則,就會走到關心學生成長的反面。

   筆者曾到美國杜克大學考察。杜克大學的本科學生6000多人,當時學生心理諮詢中心配備了34人,其中29人為專職心理諮詢人員,5人為行政人員。在29名專職心理諮詢人員中,有4名註冊心理學家,4名心理醫生。這是十分強大的心理諮詢隊伍。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諮詢時,從不對學生心理情況進行“普查”、給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而是通過工作坊、個體諮詢普及學生的心理常識,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健康問題屬於學生的隱私,學校無權干涉。

   但是,我國高校卻普遍存在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心理檔案的方式。這是出於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但操作不當,就容易讓心理輔導、諮詢浮于表面,而且因在調查時沒有對學生進行引導,可能存在調查失真的問題。有的學生沒有抑鬱問題,卻故意填自己對生活感到毫無意義,想過自殺;而有的學生雖然心理問題嚴重,卻避免被人知曉,而刻意填寫“正確答案”。這種對調查的“軟抵抗”,導致調查結果失真,而以此為基礎進行學生心理教育與輔導,科學性也就存疑。

   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學生的心理教育、輔導還存在缺陷。一方面,雖然教育部門要求各校成立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室),配備專業諮詢室,但不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校,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遠遠不夠,好的高校,會有幾名到十來名專職諮詢師,一般高校,則只有五六名諮詢師,中小學則更少,這難以滿足個性化的心理諮詢需求,只能做面上的調查,或幾次大規模講座。另一方面,已有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的學生,並不願意去心理諮詢中心,他們擔心被認為思想有問題,還擔心心理諮詢老師把自己的秘密説出去。

   是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評價教育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基礎教育長期重視知識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單一分數標準評價學生,這讓學生面臨很大的學業壓力、升學壓力,個性和興趣得不到充分發展,是厭學、倦怠情緒的根源。大學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辦學政績的導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因此,對學生的需求並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有的學生是帶著夢想進大學的,但進入校園後,很快就對大學失望,進而喪失人生的目標。

   相信北大心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公佈對北大新生的普查結果,是為了引起對教育的反思。但站在大學立場,空泛地指責基礎教育,而忽視大學責任,並不利於解決問題,而且,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從自己做起,審視自身的作為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是改善教育最基礎的力量。(熊丙奇)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