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務之急是把傳統村落的根留住
7136個傳統村落正在網上公示,其中2555個已經正式進入國家保護的視野,聽上去似乎是個不小的數字。然而,當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評審到第四批,發起者卻注意到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依然阻擋不住村落的瀕危和被破壞,很多納入國家名錄的村落已經面目全非。”比這更讓他憂慮的是,還是找不出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從現在的困境中走出去。(11月24日《中國青年報》)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大對傳統古村落的重視,這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但在具體操作中,很多地方要麼是以旅遊為綱,要麼是騰籠換鳥,要麼是開店招商,要麼是裝扮景點,要麼是公園化,要麼是民俗表演,要麼是農家樂、民宿、偽民間故事以及挂紅燈籠的套路,此般重視無疑更加讓人憂慮。
傳統村落,是承載村民生活、農村文化等的重要載體,同時記載著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人們對傳統村落髮生興趣,也正是意識到它見證歷史的價值、學者研究的價值、欣賞的價值、懷舊的價值。可以説,這也是傳統村落的根。如果説,重視傳統村落,僅是注重“旅遊搭臺,經濟唱戲”,在利益驅使下誰都可以把手伸向傳統村落,接下來為了便於規劃,減少管理成本,就按以上套路“保護”起來,或者把在那裏生活,創造了傳統村落歷史和文化的村民搬遷出去,不由分説割斷他們與家園的情感,且不説這是一件很殘酷的事,同時也將註定讓打造出來的傳統村落,喪失起碼的內涵,以及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説:“我們把660個城市基本變成一個樣子,只用了20年時間,這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悲劇,也是對自己文化的無知。”不到30年間,中國快速成長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理念全方位滲透,要讓一些地方兀自醒悟,放慢腳步去思考和認識傳統村落,不再陷入城市發展建設的悲劇,看來不是很容易。
要避免傳統村落空巢化和旅遊化,最後變成簡單而詭異的“圍城”,説到底還得需要頂層設計和制度兜底,在公佈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時,亟待建立起一個具有對歷史文化負責任的準入和退出制度,並研究出更多更適合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路徑來。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