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盼中國製造轉型騰飛架起“爭氣橋”

2016年11月08日 09:56:2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在南京長江大橋下,仍能碰到來與大橋惜別的人們。10月28日晚22時,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開始封閉維修,工程將持續27個月。連日來,江蘇、安徽、上海等多地的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圍擋之外,或遠遠眺望,或擇處合影,或繞橋頭漫步江邊,他們以各種形式來與這座著名的大橋作暫別。

  在網路上,近期圍繞南京長江大橋展開的討論更加熱烈。一面是懷念,一面是討論;一面是對當年自主創新的感懷,一面是對當前發展瓶頸的感慨。大橋之所以熱,是因為大橋仍然寄託著人們對於發展的期待。

  時光倒流數十年,回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大橋還是個稀罕物。最早建設的武漢長江大橋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南京長江大橋則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兩座長江大橋作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被載入史冊。而在蘇聯撤援、經濟困難背景下建起的南京長江大橋,作為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長江大橋,更是一直被稱為“爭氣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橋精神”至今仍是支撐中國人追求發展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的橋梁建造史也是經濟發展史。橋梁專家們説,正是從南京長江大橋開始,中國人堅定了自己也能獨立造橋的信心。20世紀90年代,中國首座跨徑超千米的特大型鋼箱梁懸索橋江陰大橋建成,中國造橋從混凝土橋進入大型鋼索橋時代;從21世紀初的上海東海大橋到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中國跨海大橋的建設技術和力量已經躋身世界水準。這幾十年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而今,中國橋梁建造也像許多行業一樣進入了産能過剩期:“吃不飽”成為全國數千家橋梁建設單位的普遍狀態。

  正因如此,人們對大橋帶來的發展利好和發展掣肘都十分敏感。業內人士感慨地説,或許中國人需要再一次用橋梁建設來證明自己。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是一個例子,大橋建設不僅帶動了人力物力需求,更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為國家民族的發展打開了空間。今天的情況有些類似,包括橋梁建設在內的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正是中國經濟觸底反彈的基本動力。人們正焦急地看著中國製造如何去産能、調結構、強創新,讓中國經濟重新煥發發展活力。

  有人突發“奇想”——如果在國外也有一座“南京長江大橋”,有一座完全由中國設計製造的特大橋梁,這樣一張名片,就能擦亮中國橋梁製造的品牌,為中國造橋産能“走出去”鋪平道路。因為,以造橋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在實現規模和技術的跨越之後,迫切需要的正是管理和理念上與世界接軌。這對中國製造而言,是一種軟實力,它高於要素創新帶來的成本優勢,可以鑄就中國製造不敗的基礎。就像南京長江大橋,將人財物、技術和“為國爭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就建成了一座堪稱經典的大橋。“平地起高樓,危難架長橋”,業內的這句話形象説明瞭橋梁的作用:跨江、跨海、跨山,化解人類通行之難,所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本身就有攻堅克難的意味。

  當前,面對經濟發展下行週期之難,大橋可能既是一個産值支點,也是一個精神支點。在發達國家,鋼結構橋梁佔35%以上,而在中國鋼結構的公路橋只佔1%。中國正在開展橋梁“鋼化”行動,這將有力地推動去庫存和穩增長。而在産業政策引導之外,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更需要從業者穩住心神、堅定信心。當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而今中國製造的從業者,何嘗不能從中學習借鑒這份定力:咬定實體不放鬆,將製造堅持到底,少一些脫實向虛的衝動。

  沒有蘑菇床,長不出好蘑菇。橋梁建設這樣的基礎製造業正是高端製造業的“蘑菇床”。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今天的“大橋熱”正是是社會思潮對發展的呼應。幾十年前的“大橋熱”是對中國製造獨立自主的期待,今天的“大橋熱”期盼的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邁向高端。(楊紹功)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