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打破體制尷尬,激發“青椒”的創新動力

2016年11月08日 09:56: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破除“萬年講師”挫鬥志,“空心磚”著作傷人心的體制尷尬,讓“青椒”群體精神振奮,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仍需改革持續推進,打通“最後一公里”

  “80後”“90後”教師在高校中逐漸開始“挑大梁”,成為教育科研“生力軍”。然而,這群被形象地稱為“青椒”的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卻面臨著諸多“不能言説的尷尬”。“做老師的榮譽感,常被一些莫名的壓力和瑣事沖淡了”,不少青年教師發出如此的感慨。

  尷尬一:“跑路蓋章”耗時間。一位教授表示,申報一個重點科研項目,光是填寫各種申請書、表格,動不動就是幾十頁,令人發怵。每份材料還要有各個分管負責人簽字蓋章,沒十幾趟跑不下來。

  尷尬二:“不少瑣事”佔精力。一位就職于某國家級科研機構的名校博士吐槽,“除本職工作外,還要負責收發單位快遞,每天用小推車推著一車車的書,在辦公室和傳達室之間來回跑幾趟。”

  尷尬三:“萬年講師”挫鬥志。在一些職數崗位嚴重超編的“老學院”,不少青年教師已博士畢業多年,卻連榮譽性的“副教授職稱資格證書”都無法獲得,彼此互嘲為“萬年講師”。

  尷尬四:“空心磚”著作傷人心。由於目前許多領域科研評價機制比較機械化,學術委員會往往將科研價值的裁判權交到學術報刊編輯手中,以“是否發表、發表在何種刊物、字數多少”等作為科研成果是否有價值的唯一依據,於是催生“空心磚”著作,難以真實判斷科研成果的價值。

  國家對於青年教師的成長一向重視。國務院2012年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要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髮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團隊”。

  更令“青椒”群體振奮的是,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改進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然而,申報項目、學術評價過程中的尷尬仍然存在。改革仍需持續推進,打通“最後一公里”,徹底激發高校青年教師創新動力。

  在科研項目審批方面,可以充分加強資訊化建設,鼓勵線上申報,運用數字化人才管理系統減少反覆填寫表格、到各個處室蓋章跑腿的時間成本。

  在科研評價方面,高校學術委員會也應完善評價機制體制,而不是單純以發表論文多少作為人才評價的準繩。特別是涉及人員評鑒時,對其提交的代表性專業成果,應以學術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評鑒結果為準。

  在教師資格認定上,可以為青年教師設立“保護期”,對於“保護期”內的優秀引進人才,給予特殊補貼,但要求享受補貼者在“保護期”結束前必須做出相定的科研學術成果,正向激勵青年教師將更多時間投入科研學術工作中。

  此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加強青年教師下派挂職鍛鍊,以科技服務新農村建設;建設雙師型隊伍,鼓勵青年人才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鮮活的實踐中淬煉品質提升素質。(陳弘毅、孟昭麗)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