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這樣的親子試驗並非感恩教育

2016年11月08日 09:52:07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11月6日,昆明一教育機構策劃了一場親子試驗,8組家庭的母親化粧成20年後的模樣,其孩子蒙上眼罩後來到母親身前,再摘掉眼罩與母親對視。據該活動策劃者介紹,策劃該活動的目的在於拉近現代社會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希望孩子能感受到養育的不易和珍惜親情。(11月7日中國新聞網)

  據稱,這些參與活動的孩子,在忽然看到頭髮花白、滿臉皺紋的母親後,毫無例外地流下了眼淚。只是這些眼淚代表著什麼,是如活動組織者期盼的那樣,看到蒼老的母親而感受到母親的養育之恩,流下感激的眼淚,還是突然看到母親驟然變老的容顏,因為害怕而流下的眼淚,不得而知。活動策劃者介紹,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珍惜親情,可是筆者認為,這種讓孩子看到20年後母親模樣的活動,未必能真正産生感恩教育的效果。

  七八歲的孩子正是感恩教育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孩子的是非觀正在形成,引導孩子孝順父母、感恩親情,無疑有著很大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對孩子一生都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可是感恩教育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需要循序漸進。筆者認為,這種讓孩子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看到母親20年後的樣子,不僅難以起到感恩教育的作用,還容易給孩子造成驚嚇,甚至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驅除的陰影。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與活動初衷相背離的,至少,它談不上感恩教育的最佳形式。

  與這種突然而至的故意化粧相比,那些在日常陪伴中,親身感受母親養育艱辛,親眼看到母親辛勤付出的孩子,會更受感動。這種潤物無聲、循序漸進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很多人小時候,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並沒有感恩意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天看到父母為了子女起早貪黑,就會逐漸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不易。直到有一天,忽然看到父親眼角的皺紋,突然看到母親頭頂的白髮,這時一種感激就會在心底蔓延滋長。也就是説,感恩意識是需要長期教育和培養的,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讓孩子看到20年後母親的樣子,這種一蹴而就的方式有急功近利之嫌,並非真正的感恩教育。(劉劍飛)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