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工人日報:享受安靜的夜晚,不該是奢求

2016年11月01日 13:46:47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原標題:【社評】享受安靜的夜晚,不該是奢求

  噪聲污染遠不是“就是吵一點”,它帶來的“夜不安寐”和各類疾病等危害不能小覷。來自權威研究機構的結果顯示,噪音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後的“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

  據《工人日報》10月30日報道,環保部近期發佈了《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國城市聲環境現狀。報告顯示,全國城市聲監測夜間1/4不達標,意味著全國1/4的城市睡在噪音裏。在目前“民不告,官不究”狀況下,由於各部門管理許可權分工不明、噪聲防範措施不當等因素,噪聲污染的破解困難重重。

  噪聲污染遠不是“就是吵一點”,它帶來的“夜不安寐”和各類輻射滋擾等危害不能小覷。來自權威研究機構的結果顯示,噪音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後的“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世衛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於半年前公開了一份關於噪音對健康影響的全面報告《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指出噪音污染不僅讓人煩躁、睡眠差,更會引發或觸發心臟病、學習障礙和耳鳴等疾病,進而減少人的壽命。

  從1996年頒布實施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到2015年修訂後的新環保法,我國相關部門對於噪音污染的防治都做了不少努力,但根據環保部披露的數據,2015年,全國共收到環境噪聲投訴35.4萬件,佔環境投訴總量的35.3%。從居高不下的投訴數據可見,噪聲污染依然是一個嚴峻的環境問題。

  當下,人們經過與霧霾的鬥智鬥勇,對“PM2.5”“PM10”等概唸有了較清醒的認知。但此前,我們對空氣污染的認識與防治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為此付出了不小的成本與代價。對於已經成為“人類公共健康第二個殺手”的噪聲污染,其防範與治理應該吸取治霾的經驗教訓,高度重視其危害,有針對性地防控。

  噪聲污染的防治與空氣污染、水污染的防治相比,有相近之處,也有其特殊性。就其特殊性來説,有執法部門取證難的問題,一般受害人和民警都缺乏專業技能與設備進行噪聲證據的採集與固定。雖然新《環保法》對噪音污染增加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産停産等條款,但執法的前提是明確什麼是噪音、多少分貝算噪音,公安機關並沒有實際測量能力,只能經過環保部門檢測後達到噪聲的標準才能進行處理,加之很多噪聲是偶發性的或者非持續性的,取證認定非常困難。

  就相近之處而言,違法成本低、“九龍治水”難成合力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按照規定,執法者一般對造成噪聲污染的當事人只是給以警告或200~500元的罰款,違法成本輕微,一些企業甚至把罰款單當成噪音污染的“通行證”,難以形成威懾;基層執法部門在噪音污染的防治中,存在職能分管部門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以至於出現百姓“投訴無門”的情況。

  在噪聲污染的日常治理中,既要明晰各職能部門的執法範圍和邊界,加強聯動,也要對一些作業謹慎審批、提前公告,特定路段設立禁鳴標識、防噪設施和限速區,規劃環境噪聲功能區劃、建設環境監管網格化工作等;在規範標準及立法角度,完善噪聲污染防治方面的程式性立法,具體規定噪聲種類及其對應標準,加強環境執法業務能力培訓,配備必要的聲音測量裝備,明確噪聲排放申報、社會公告、調查取證、行政處罰和部門聯動等全鏈條事項。

  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也是一條捷徑。比如,英國最早繪製了噪音地圖,便於公民監督和了解噪音污染,通過聲學技術降噪;德國建有各種音屏障減少噪音;奧地利的馬路用多孔瀝青鋪設,可吸收大部分摩擦噪音等等。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剛剛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強噪聲污染防控。隨著城市發展,噪音污染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將是我們必須鄭重面對的一個治理難題。

  讓百姓享受一個安靜的夜晚,不該是一種奢求。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