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016年10月20日 10:03:5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最近,這樣一個帖子傳播甚廣,再一次觸發了一些年輕父母焦慮的神經。是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很多家庭的座右銘,看看周圍一臉焦灼的年輕父母,再看看熱火朝天的早教、培訓市場,你就知道“起跑線焦慮”多麼令人神傷。

  焦慮一定是壞事嗎?未必。俗話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起跑線焦慮”之心,起碼説明重視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老百姓重視教育,于家于國都是好事。反倒是那些認為自家孩子“樹大自直”,不聞不問乃至驕縱溺愛的,更讓人擔憂。

  其實,“起跑線焦慮”古已有之。否則,孟母為何三遷?為何“子不學,斷機杼”?為的正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拿“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來説,“翻譯”成古文,不就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就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就是“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不管是古代受追捧的少年天才,還是當代令人羨慕的“哈佛女孩”,重視“起跑線”,絕非新鮮事。

  古人尚且望子成龍,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一個孩子寄託著全家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再正常不過。因此,現在要探討的,不是“起跑線焦慮”要不要,而是如何控制焦慮,變壓力為動力;不是揠苗助長,“花兒未開硬掰開”,而是如何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因勢利導;不是讓大人的虛榮變成孩子的負擔,而是如何分清“進取心”與“攀比心”;不是在焦慮中喪失清醒,而是如何避免市場裹挾、商家忽悠。

  在化焦慮為力量的過程中,家長要清晰地認識到,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自己首先要成為什麼人。當你為孩子的考試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時,怎能期待孩子處變不驚,每臨大事有靜氣?當你為一分得失喋喋不休、憂心忡忡時,怎能期待孩子放鬆心情,重整旗鼓?當你重視分數勝過學習過程時,怎能期待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平時學習上,而不是為了一場考試緊張到怯場?

  在“起跑線焦慮”中,有一種現象發人深省。家長們焦慮擇校,焦慮分數,焦慮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焦慮“別人家孩子”比自家強,卻很少有人焦慮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陪伴。有的認為有錢就能買到教育,於是,置孩子于不顧,拼命工作,努力掙錢,把孩子的學習交給學區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績交給老師、培訓班,把孩子的歡樂交給玩具、同學,把孩子的陪伴交給老人、保姆,把孩子的營養交給食堂、小飯桌……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學家研究發現,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的,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礎,更能因融洽的親子關係讓你的教育“入腦入心”。現實也給了我們足夠的教訓,在學校裏,“問題少年”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有一個不夠溫暖的家庭。至於留守兒童引發的問題,無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關。

  與其焦慮“起跑線”,不如少加點班,少看會兒手機,多陪陪孩子。相信你能給的,輔導班給不了,老師給不了,老人和保姆也給不了。切莫等到孩子與自己“不親”、教育孩子“油鹽不進”時再悔之莫及。畢竟,“起跑線焦慮”的靶子在終點,有父母的愛和溫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遠。(張 爍)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