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自主招生考試應更加科學公平

2016年10月17日 10:17:4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既然自主招生意在用不同的尺子來衡量不同的學生,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考試形式和內容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能力,如何兼顧不同背景的學生,又如何在招錄中防止腐敗等不良現象?這些都考驗著自主招生的公平度與科學性。

  據媒體報道,一份網上流傳的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2016年在浙江錄取榜單顯示,2016年浙江省考上北大清華的347人中,僅憑高考分數而沒有任何自主招生加分項目被錄取的只有37人。“裸分”考入北大清華人數銳減,讓很多一線教師得出了“哪所高中不重視自主招生哪所高中就會吃虧的結論”。

  2003年,22所高校首批啟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到2016年,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已達95所。而且,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據統計,2015年清華、北大在全國總共招生約6500人,其中僅有約1000人是純憑高考分數考進來的。

  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局面,改變了原有的單一錄取方式。毋庸置疑,這是高校推進招生制度改革,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大方向。但自主招生也引發不小的爭議,不少名校結成各種聯盟,把自主招生變成了“掐尖大戰”“生源大戰”。同時,它也帶來了新的教育公平問題。“裸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越來越少就是一個突出表現。

  北大清華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大都強調要有學科專長、創新潛質。所謂的學科專長、創新潛質,對於理科生來説,就是在學科奧賽或科技創新比賽中獲獎,對文科生來説或許要有作品、藝術特長等。而奧賽、特殊才能一般都需要時間和金錢的大量投入,它加重了考生和家庭的負擔,也讓家境普通的孩子處於不利地位。最後的結果是,農村普通中學甚至重點高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易獲得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

  既然自主招生意在用不同的尺子來衡量不同的學生,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考試形式和內容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個性、才華和能力,如何兼顧不同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學生,又如何在個性化的招錄中防止腐敗等不良現象?這些問題考驗著自主招生的公平度與科學性。

  姑且不論農村學生在獲取自主招生政策資訊,負擔參加考試的交通、住宿成本等方面的劣勢,自主招生考試內容往往表現出以城市生活為中心的取向,帶有濃郁的城市文化情結。農村學生在創造力、想像力等方面不一定比城市學生差,但其知識和能力結構與城市學生相比顯然存在差距。如果確定一個比例,保證農村貧困地區學生錄取數量,雖然貌似在結果上保證了公平,但是這種“扶貧”政策,既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不是選拔優秀人才的最好方式,還會招致“降格以求”的嫌疑。

  我國區域以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很大挑戰。避免新的教育不公,亟須正視區域教育差異、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根本上來説,還是要放開高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讓不同成長經歷的學生能夠在合理的考查方式下展現自身優勢,而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選擇適合的學生。(李一陵)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