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學會用法治思維做好信訪工作

2016年09月23日 10:39: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最近,國家信訪局裏多了一個新“工種”——律師。自今年8月以來,首批24名律師受邀走入國家信訪局,只要工作人員認為有必要或者信訪群眾有需求,都可諮詢他們。據悉,目前全國多地的信訪工作中也已引入這項制度,為信訪群眾和相關部門提供法律諮詢和服務正在趨勢化、常態化。

  信訪工作,被稱為“天下第一大難事”。這難,一難在信訪案件大多錯綜複雜,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相當一部分還是其他渠道未能解決的矛盾糾紛;二難在信訪人員情緒較為敏感,大多遭遇過訴求表達的挫敗,心中已鬱結一定的不滿。倘若工作不力,小則加劇衝突、激化矛盾,重則會令黨和政府失去群眾的信任。引入律師接訪,給信訪群眾以專業的法律引導,不僅能為其注入維護權益的底氣,也能有效引導其理性表達訴求。讓訴訟的歸訴訟,信訪的歸信訪,破解訴訟與信訪交叉、法內處理與法外解決並存的亂象,同樣是信訪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做好信訪工作,引入律師是一方面,但更關鍵也更為核心的,是有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來。在信訪案件中,除去涉法涉訴的可交法院或檢察院外,還有大量現實難題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妥善處理。群眾來到信訪部門,最想見到的是管事領導,最想訴諸的是能為他們解決問題的人。有一個真實例子:某區城管部門拆除一起私搭違建,引發居民陳情。原來,這名群眾的原住房屋已成危房。違建要拆,人要住處……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難處,怎麼辦?單走法律程式顯然不夠,還需要政府部門多方協調。諸如此類的困境有很多,有關職能部門必須強化責任擔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調解、疏導等辦法,把群眾困難解決好。

  信訪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誇張地説,做好它需要十八般武藝,但歸根到底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將法治方式貫穿工作始終。長期以來,“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信訪亂象飽受詬病,主要癥結就在於一些人員處理相關事宜時不按規矩辦事,只求息事寧人,傳遞了錯誤信號。尤其是當今社會,群眾的訴求日益多樣多元,公平意識和權利意識水漲船高,倘沒有一定之規,做工作時因人而異、因事而定,很可能激發更多矛盾和不滿。以法治為衡量尺度,開展工作于法有據,解決問題依法依規,才可能避免信訪部門“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同時也讓群眾有一個明確預期,知道自身訴求將由“誰來辦”“怎麼辦”。立好規矩,講清規矩,執行者守好規矩,才能帶動群眾相信規矩,共同推動信訪走上法治化軌道。

  當下,全面依法治國正在推進。強化法治之力,構建一個更加高效規範、和諧有序的信訪新格局,必將加速“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落到實處,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尊嚴和公平。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