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野長城變“路面”,長城維修莫再“粗枝大葉”

2016年09月23日 10:30: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遼寧省綏中的“最美野長城”經修繕後變成“路面”,一石激起千層浪。昨日,國家文物局對此回應,如該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品質等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嚴肅處理。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曝光後,當地文物部門反覆強調,修繕工程合乎相關規定。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批准各地實施了一批長城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這期間,國家文物局在《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基礎上,編制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指導意見》。

  《意見》很大程度上規範了長城維修的流程和要求,但實施過程中各環節執行單位的理解和量化程度存在較大偏差,實施效果往往與《意見》相悖,急需深入反思與研討;而《意見》本身也存在需進一步量化和細化之處,且還不能起到長城修繕施工規範和標準的作用。

  近10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城維修工程項目最多、投資最大的10年。大量的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在不同環節、不同地域都積累了很多經驗教訓,但這些經驗教訓目前尚處於離散狀態。像小河口長城被修繕後,就連遼寧省文物局局長都表示“確實修繕得不好看”,這挺能説明問題。眼下就亟須對這些加以梳理,併發現各個環節銜接的問題和整體機制方面的不足,從而編制各種規範、導則、案例庫等,更有效地指導修繕工程實施。

  長城本體修繕的“度”的把握,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度”的把握,首先是安全性。安全是相對於功能和對象而言,既包括長城建築本體,也包括開放旅遊景區的遊人安全。即便暫時不開放的地段,維修之後也依然會有遊人前往,仍要考慮遊人安全問題。

  “度”的把握,第二是真實性。最小干預原則如何定性,如何進行定量掌控,如何保持長城滄桑古樸的歷史感,都不是簡單有一個概念就能解決的。是否可以根據國民情感認同度確立修復度?具有重大意義的長城關隘是否一概不能復原重建?對於符號性、地標性的長城遺址是否應該作為文化形象加以復原再現?

  “度”的把握,第三是完整性。歷史上的長城是一套軍事系統,除了敵樓、邊墻,還包括周邊的城、堡等,僅修繕邊墻是否能體現世界遺産的完整性?對於不同現狀的城堡保護維修利用應採取什麼原則?特別是這些長城沿線的關隘、城堡都演變成為聚落,也即古鎮、古村,其保護和活化工作如何與長城修繕工程銜接?

  長城修繕工程的管理,也備受關注。《意見》中提到的監測評估任務:“長城所在地文物部門應組織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加強對保護工程實施效果的監測和評估,梳理、總結工作經驗和教訓,為提升長城保護維修工程品質提供科學依據。”但這些規定如何落實,監測和評估的標準依據是什麼?

  這就需要《意見》儘快制定規範和標準,將一些原則性的描述深化為具體的實施導則。眼下長城搞分段保護,但有些縣市在文物修繕所需的專業性要求面前存在能力短板。所以對長城修繕工程要進行有效的全程監管,還要用機制來保證這種全程監管的前置。要發揮民間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讓修繕接受公眾的開放式監督。

  小河口長城修繕被指“更像破壞”,就是種警示:要抓好現有制度執行,進一步完善《意見》中的制度設計,才能切實加強長城修繕工程品質控制,實現長城修繕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文物管理部門的有效互動,以減少長城修繕工程實施過程的誤差。□董耀會(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知名文保專家)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