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防汛救災,不能放任謠言添亂

2016年07月11日 15:03: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這段時間,我國部分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氣候災害,江蘇、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多個城市受到極端暴雨襲擊,城市內澇,湖泊暴漫,長江淮河流域抗洪形勢嚴峻,南京告急,武漢告急,新鄉告急。各地幹部群眾和解放軍武警官兵用生命與兇猛的洪水抗衡,全力維護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7月11日《北京青年報》)

  洪水無情,人間有愛。災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支援地方防汛救災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央軍委要根據新的汛情和救災需要,指揮人民解放軍和武警相關部隊迅即奔赴防汛救災第一線,發揚我軍能打硬仗的光榮傳統,發揮突擊隊作用,大力支援地方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作出貢獻。李克強總理奔赴3省、歷時30個小時考察長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搶險救災情況,其中5日晚還在湖南嶽陽連夜召開部分省份防汛工作會議。

  哪有洪水,哪就有人民子弟兵。跳入齊腰深的水中用人墻擋住決口,徒手搬運沙袋不知疲憊,用衝鋒舟轉移一批又一批群眾……這些“最可愛的人”用身體組成了阻擋洪魔的鋼鐵護圍,以至於村民哭著喊“小戰士們,你們不能這樣啊,快點起來,起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深。一段網路視頻中,多名群眾站在一處大橋上向下拋出繩索及網狀物,救援順江水而下的一名身著救生衣的戰士,更是瞬間感動了無數國人。

  然令人遺憾的是,在軍民奮力抗洪搶險的嚴峻形勢下,一些無端的傳言謠言和盲目的非議質疑就如同驅不散的迷霧,時不時對前線的抗洪搶險造成干擾。比如説,一些網民就曾傳播“蘄春、英山將發生大地震”、“蘄春洪災”、“大智路地鐵塌方”等謠言,為抗洪救災增堵添亂。更有甚者,一些網民還將武漢“淹城”與三峽大壩聯繫在了一起,無端指責三峽工程,在網路上颳起一陣歪風。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近年來中國頻現異常氣候,西南大旱、重慶酷熱等,也的確導致三峽時常成為矛頭所指。比如説,在網際網路上有網民就曾提出過“三峽誘發乾旱論”,一度認為三峽工程是造成長江中下游罕見大旱的罪魁禍首。其實,這些説法都是不科學的,就以武漢“淹城”而言,三峽就沒有幫倒忙。畢竟武漢被“淹城”是因為本身的持續強降雨,並非來自上游的洪水,並且三峽減少下泄流量已經為加快排水創造了條件。

  有數據就明確顯示,7月1日14時三峽水庫迎來2016年“長江1號”洪峰,根據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洪水經三峽水庫調度調蓄後以3.1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勻速下泄,最大削峰每秒1.9萬立方米。通過此次削峰,避免了長江上游的洪水與中下游洪水疊加,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也可以想像一下,若是沒有三峽水庫的攔蓄,本輪強降雨中,武漢或將面臨更大的抗洪壓力。

  再來看三峽工程,當年建設的初衷是為防洪、為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於武漢上游、枝城下游,關係到800萬以上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通過枝城的相應流量不超過每秒8萬立方米,配合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運用,從而可避免荊江南北兩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地區可能發生的毀滅性災難,可見三峽工程的重要性的確無可替代。

  截止目前,長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為基礎,以三峽水庫為骨幹,其他干支流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體系。也不僅僅是防汛抗旱,這月5日公佈的三峽工程2016年上半年運作情況明確顯示,2016年上半年,三峽工程建設運作情況良好,防洪、發電、航運、補水等綜合效益顯著發揮,升船機工程調試試驗與壩區規劃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在這場牽動全國人民目光的防汛救災中,搶險救援、醫療救助、物資保障、生活安置等有序進行,災區基本實現救援全覆蓋,其間凸顯出來的舉國動員能力、勇往直前決心和團結互助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奮起的最好見證,也足以推動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中堅不可摧。當然,面對肆虐的洪水我們的網民也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利用網路傳遞正能量,這是紅線也是底線。畢竟傳播和放任任何網路雜音,都是對災區的添亂,是對災區人民的不負責任。作者:楊飛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